江西师范大学实践队暑期三下乡丨研文承古韵,习茶传雅香

2025-07-08 15:51 阅读
雩都星火实践团

2025 年 7 月 6 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雩都星火实践团”踏上了意义深远的青春三下乡之旅。他们奔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围绕“研文承古韵,习茶传雅香”,开展了探寻于都古文魅力、学习擂茶制作技艺等系列活动,通过走访交流、现场观摩、感悟分享等多样形式,既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又深入挖掘传统文脉与民俗技艺的深厚底蕴,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协同发展。

交流伊始,肖南京老师从自身学艺经历讲起,围绕于都古文的表演形式、传播历程及文化内涵展开叙述。结合赣南民间艺术发展实际,以多年走村串户的演出故事,深入阐释这门曲艺的独特价值。讲述中特别提到,于都古文不仅是客家文化的瑰宝,更是青年学子感知传统、增强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在现场演绎环节,气氛尤为浓厚。肖老师选取《劝世文》等经典片段,以字正腔圆的唱念、饱含情感的表达展现艺术魅力。队员们专注聆听、沉浸感受,在生动演绎中加深对于都古文的理解与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与肖南京老师合照
图为实践队员现场欣赏观摩肖南京老师奏唱古文

肖老师采用以演代讲的方式,有效传递了艺术精髓,激发了大家主动探究的热情。队员交流环节,多位实践团成员结合探访感受,分享对于都古文传承的思考与感悟。

图为肖南京老师展示传授弹奏技艺
图为实践队员杨秦涛演练弹奏

与肖老师的交流告一段落,队员们带着这份对乡土文化的深切感悟,转身投入到接下来的乡村环境整治与擂茶技艺学习中。

百年榕树下,实践队成员开启探寻被誉为“中国茶文化活化石”的擂茶古韵之旅。非遗传承人朱年花老师以一句“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胜过人参汤”的古朴歌谣开场,讲述三国时期擂茶救助士兵、得名“三生茶”的典故,道出“三生有幸”的美好寓意,并介绍了将传统“先擂后煮”改良为“先炒后擂”的创新工艺,在保留古法韵味的同时,更契合现代生活节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图为朱年花老师为实践队员分享讲解
图为朱年花老师为实践队员展示制作原料

随后,实践队成员在朱老师指导下,手握擂棍,交叉而坐,亲身体悟“磨、捣、搅、翻”的动作要领。

图为实践队员 杨秦涛 洪烨 体验擂茶制作工艺

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实践队队员发现寒信古文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根源在于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传承人群缺乏稳定谋生途径。实践队提出两大破局路径:一是深化校园传承,构建非遗教育体系,编写普及读本培育年轻群体;二是创新传播模式,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推动古文“破圈” 。

图为实践队员杨秦涛与“古文”传承人肖南京老师采访对话

擂茶的知名度在“非遗+文旅”的助力下与日俱增,后续仍需再接再厉,持续挖掘寒信古文与擂茶的融合潜力。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非遗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生,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创新活力与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长赵鑫蓝与“擂茶”传承人朱年花老师采访对话

此次实践活动中,于都古文的研学之旅与擂茶技艺的传承实践,不仅让非遗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生,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创新活力与青春动能。 

文字作者:杨秦涛  郭诗佳

摄影:王鑫  张欣雨

视频制作:张莹  潘婧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雩都星火实践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