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正平镇 探寻民俗文化之美 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赣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橙兴农,薪火兴乡”实践团怀揣着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与敬意,奔赴正平镇,用青春的活力与智慧,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开启了一场深刻而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
走进球狮畲族民俗馆,领略畲族文化魅力
踏入球狮畲族民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球狮畲族民俗馆欢迎您”的标语,那热情洋溢的字句,仿佛在向每一位访客张开怀抱。墙上悬挂着的中华蓝氏宗亲联谊会合影,记录下了畲族亲缘传承的珍贵瞬间,每一张笑脸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家族纽带。馆内陈列的畲族服饰、农具、民俗器物,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畲族人民的故事。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服饰,一针一线都编织着畲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民族智慧;古老而质朴的农具,见证了畲族先辈们在田野间辛勤耕耘的岁月,每一寸痕迹都是对过往生活的深情诉说;而那些独具特色的民俗器物,则承载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里,是畲族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将民族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位到访者,唤起人们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实践团在这里驻足、沉思、探索,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那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正平镇民俗舞台开演,激活北江源头文化活力
实践团的首站,是沉浸式体验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茶戏。在正平镇热闹的戏台上,演员们身着色彩艳丽的戏服,踏着轻快的舞步,以灵动的身姿、婉转的唱腔,将采茶劳作的场景与民间故事生动演绎。古戏台前,传承人执彩扇、挎茶篮,以灵动“矮子步”踏出茶垄韵律,“灯腔”唱腔如清泉流淌,《卖茶》选段将茶乡烟火气娓娓道来。古雅的建筑墙绘作为背景,为这场表演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身着传统戏服的艺人们登上舞台,他们甩动着水袖,亮开歌喉,以精湛的技艺演绎着当地特色民俗戏曲。实践团成员整齐地站立在台下,听着那悠扬的旋律、优美的唱腔,目光专注而热切,他们跟着艺人的动作轻轻拍手、模仿。这场跨越代际的互动,不仅让古老民俗在青春的身影中焕发出新生,更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民俗舞台,不仅仅是一个表演的场所,更是正平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它助力传承着民俗基因,激活了乡村的文化活力,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步伐,让“多彩正平”这张文化名片在北江源头熠熠生辉,吸引着四方来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青春助力人口调研,共探流动发展脉络
“循势优教,均衡共荣 ”调研小组的成员们与当地的老师们开展了深入的访谈交流。老师们长期扎根于正平镇,对当地的人口流动情况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他们向调研小组成员分享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真实的案例,讲述了人口流动对当地教育资源分配、教学内容调整等方面的影响。通过与老师们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了解到,随着人口的外出务工,学校的生源有所减少,但同时也出现了留守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宝贵的见解,为学生们后续的调研分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更加多元的视角。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相得益彰。赣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子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可以在乡村的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同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暑期“三下乡”#
( 叶紫涵 徐佳灿 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