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躬行为笔 以稻秧为墨——青年在田野中写就大思政课注脚

2025-07-09 11:01 阅读
网友992079

2025年6月30日清晨,当夏日的初光穿透薄如蝉翼的轻纱,将熹微洒向婺源县荷田村延绵千亩的稻水相连时,一片沉静的土地已在无声中苏醒。露珠晶莹,薄雾缭绕于如黛的远山与无垠的绿毯之上。在这静谧中,一群身着白色实践服的身影,如同活跃的音符,为这幅农耕水墨图注入了青春的脉搏——他们是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婺水寻踪 知行润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学子们。褪去城市的喧嚣,青年们以最原始的方式踏入泥水交叠的田畴:赤着的双足毫不犹豫地踏入沁凉而厚实的泥浆之中,真实地丈量着土地的温度与深度;弯曲的十指,轻柔地探寻、触碰泥土的丰润与颗粒的质感。“青年要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在此刻不再仅是课堂上回响的强音或文件中的理念,而是转化为一场身与心俱沉入大地的“沉浸式大思政课”,在每一株待栽的秧苗旁,在每一次弯腰探身的瞬间,无声地滋养灵魂。

从都市的混凝土森林到阡陌纵横的乡村原野,从讲台粉笔构筑的理论象牙塔到风吹日晒禾下土的实践课堂,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学习维度与认知疆域的深度拓展。在荷田村村民耐心而朴素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田埂步入稻浪的深处。经验丰富的老农站在及膝的水田中,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敦厚的笑容,手捧翠绿挺拔的秧苗,如数家珍地为学生们示范讲解选苗、握持、压泥、定根的全套插秧技艺。

“娃子们看好咯,秧把要拿稳当!身子要正,腰要弯下去,劲儿得使匀净咯!”村民程老伯的声音在开阔的田野上空回荡,他布满厚茧的手稳准有力地完成了每一次示范,动作连贯而精准。理论的生命力唯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蓬勃生发。于是,队员们挽高裤腿,纷纷踏入水田,按照所学的要领,尝试着俯身弯腰。初时略显笨拙甚至歪斜的秧苗,在数次栽种、数次扶正的反复摸索与村民们“手把手”的校正下,渐次变得齐整而有精神。黄澄澄的泥水飞溅在年轻的面庞上,汗水浸透了薄衫的领口与前胸,然而那一张张青春脸庞上洋溢着的是真实的笑容与前所未有的踏实与自豪。大学生小王望着自己亲手栽下、在风中舒展的一小片嫩绿秧苗,感慨道:“指尖扎进泥土的感觉,远比在手机屏上刷过千百条关于‘三农’的新闻来得震撼。‘粒粒皆辛苦’这五个字,不是背出来的,是真正干出来的。这些沾满泥巴的手指,就是最生动的教科书!”这一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在泥泞的水田里找到了最铿锵的回响。

当夕阳金色的光芒斜斜地拉长田埂,将劳作归来的婺水寻踪队员们的身影与村庄、青山、叠翠的秧田绘成一幅和谐隽永的乡村夕照图时,一天的汗水融入了荷田村的土地,更将关于责任、奉献、奋斗的无形印记深深镌刻在每位青年的心中。荷田村的水田见证了知识青春力量与农耕传统智慧的深情相遇,那些俯向大地的年轻脊梁,已在泥土里写下了关于成长与责任的最初诗行。这场赤脚丈量田野、指尖感知泥土的行走思政课,不仅是对稻秧的栽种,更是对理想之根在广袤乡村沃土中的深植。它有力地证明,当青年真正下沉到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中,便是“自找苦吃”精神的绝佳践行——正是在“苦”与磨砺的淬炼中,青春的光芒得以激扬,思想的火花得以燎原。双脚沾满大地的芬芳,双手捧起泥土的馈赠,江西师大学子们以躬身的实践完成了一场青春的深刻礼赞,也为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奏响了强劲的青春序曲。荷田村的这堂行走田野间的思政大课,是一本打开的、无比厚重的人生之书,学子们用脚步逐行注解青春,当万千次俯仰交汇为挺拔的成长,稻海便知道,大地将记住每一个虔诚的躬身者。在这希望的田野上,青年们的行走从无止息。(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婺水寻踪 知行润乡”社会实践队张子迈供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