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油纸伞:非遗传承里的红色与匠心
在吉安市永新县曲白乡的土地上,一项传承千年的省级非遗——油纸伞制作技艺,正静静诉说着历史与文化交融的故事。7月9日,当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绿韵曲白行,青春助振兴”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踏入这片土地,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红色记忆的探寻之旅,就此展开。
繁杂工序,筑牢技艺根基

走进院下景区祥艺轩书画院,实践队队员们瞬间被满墙关于油纸伞的故事吸引。传统油纸伞制作,需历经86道繁杂工序,从选竹、制骨到糊纸、绘色、上油,每一步都依赖手工完成。选竹要挑最适配的原料,经水浸、晾晒等处理,让竹骨坚韧耐用;糊纸需精准贴合骨架,修边定型后曝晒,赋予伞面最初形态;绘画环节,匠人们以细腻笔触勾勒图案,晒干后刷桐油,让伞面兼具防水与光泽。这一套“慢工细活”,是永新油纸伞传承千年的技艺根基,更藏着匠人们对传统的坚守。
红色赋能,赋予伞面新魂

在传承古法之外,永新油纸伞因红色文化注入,有了独特魅力。书画院负责人罗银祥,将“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等永新本土革命历史场景,精心绘于伞面。原本普通的油纸伞,成为红色故事的“移动载体”,每一幅图案背后,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让这门传统技艺与当地红色底蕴深度交融,也让后人能以更直观的方式,触摸历史温度。
传承接力,续写非遗新篇
实践队队员们在参观中发现,永新油纸伞正以多元方式“走出去”。“乾云书画油纸伞”商标成功注册,各类展览上,其独特的红色与匠心设计频频获奖;“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让罗银祥等匠人的技艺,被更多年轻人知晓。从媒体推介里的广泛关注,到传承活动中的薪火传递,永新油纸伞在坚守传统中,努力拥抱新时代,让千年技艺持续焕发活力。
当实践队结束探寻,走出书画院,永新油纸伞的身影已深深印在队员们心中。它是传统非遗的生动缩影,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活注脚,在岁月流转中,静静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等待更多人读懂这份跨越时空的匠心与热忱。
编辑:邹锦玉
供图:彭丽熙 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