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犁划破晨雾 青春遇见乡野——江西农大学子深入宜黄县实践

2025-07-10 16:24 阅读
范舒婷

当铁犁划破晨雾,当青春遇见乡野,一场关于振兴的答卷正在赣鄱大地上书写。

第一部分:产业赋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实践队走进圳口乡,用 “线上 + 线下” 的双轮驱动,为其注入新动能。在徐溪村的豆角基地,队员们化身 “带货主播”,镜头前的汗水与田垄间的绿意交织,让脆嫩的豆角冲上平台生鲜榜前 30 名,5 万人次的观看量里,藏着乡土与市场的双向奔赴。而在黄精加工作坊,“九蒸九晒” 的古老工艺在蒸汽中苏醒,队员们与老师傅一同切割、晾晒,感受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的碰撞。从直播间的 “云快车” 到作坊里的匠心传承,再到现代化农机的轰鸣,科技与传统在这里握手,让乡村特色产业长出飞翔的翅膀。

图为实践队员在豆角基地手持新鲜豆角,面对手机镜头热情讲解,身后是绿意盎然的豆角田垄。范舒婷供图

第二部分:农情体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实践队一头扎进农田,在横源村的水田里上了堂 “插秧实训课”。 弯腰分苗时的泥水溅满衣衫,汗水滴入土地的瞬间,课本里的 “农耕文明” 有了温度。登上郊源村的花果山,累累硕果压弯枝头,果农布满老茧的双手,诉说着生态与致富的共生密码。在麻坑村的 “制种 — 烤烟” 基地,村干部详解从耕种到销售的全链条,让队员们看见科技如何让稻菽千重浪变成实实在在的丰收。这一路躬耕,是对 “粒粒皆辛苦” 的深刻体悟,更是对 “知行合一” 的生动践行。

图为实践队员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果农站在一起,果农正讲解着果树的种类及种植知识,队员认真倾听记录。范舒婷供图

第三部分:乡风润泽

乡风是乡村的灵魂,实践队走入横源村,以温情与初心,为这片土地注入文明暖流。在横源村的田埂上,84 岁老党员许英辉用 62 年的党龄讲述 “守土初心”,佝偻的脊背里藏着水渠修缮的牵挂,粗糙的手掌间握着重托。而在留守老人家中,队员们拆开故障的风扇,清灰、上油、调试,油污沾满双手,却让清凉与笑容同时抵达。从田垄间的初心对话到屋檐下的孝亲服务,青春的温度正悄悄滋养着乡风文明的根系。

图为几名实践队员帮助村民维修老旧电风扇:有人拆开外壳,有人用工具清灰上油,有人扶着风扇,专注地进行维修。何江伟供图

      七天的圳口乡之行,是一堂行走的 “大思政课”:这里有云端助农的活力,有农耕文明的厚重,更有初心与担当的碰撞。当青春的足迹与乡村振兴的征程重叠,当知识的种子在土地里生根发芽,我们相信,这些散落乡野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振兴之路的光芒。江西农大学子的答卷仍在续写,而属于中国乡村的振兴之歌,正在无数青春身影的浇灌下,响彻沃野千里。

(供稿:范舒婷 缪晴 何江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