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学子邂逅“流坑”:以青春步履,漫溯千年古村

2025-07-11 00:04 阅读
网友925093

    7月4日,江西师范大学“鹿知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服务队赴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围绕当地传统文化、七彩课堂和乡村治理等主题,开展古村调研、送教下乡、生态保护、田间实践等活动,以专业特长扎根乡土,为千年村落焕发现代生机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抵达流坑村

青刻非遗·匠心续火

   作为以驱邪纳福、祈福消灾为核心的传统民俗,流坑村的傩文化于北宋年间由其董氏先祖引入,在村中扎根传承至今。流坑村以沉浸式实景演艺《流芳》为载体推广这一文化,其傩舞表演虽震撼人心,却让观者对内涵多感陌生。实践队队员通过现场采访得知,多数游客同初到此的队员们一样被表演吸引,却对傩文化内核知之甚少。“表演很精彩,但是如果有背景介绍就更好了”,来自南昌的王女士坦言道。这一建议让队员们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动态表演,还需搭建起傩文化与观众之间的认知桥梁。为此实践队一方面整理傩舞面具的象征寓意并录制短视频进行宣传播放;另一方面队员们会在表演结束后驻场答疑,让非遗文化既“看得见”又能“听得懂”。

图为傩舞表演中使用的傩面具

   流坑村的另一大特色是“乐安蛋雕”——它流传于乐安县城,后逐渐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作为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乐安蛋雕”让队员们在一刀一划中真切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我们会把蛋雕文化带回我们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让师大学生都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实践队队长陈彦知说道。

图为实践队员们完成的蛋雕作品

青蓝传薪·耕读课堂

    “小朋友,想不想和我们一起去做实验呀?“鹿知卿”实践队将在流坑小学开展了为期六天的送教下乡系列活动。围绕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红色宣讲、艺体训练、家风感悟等多个主题开展“七彩课堂”活动。实践队队员们成为了知识的传递者,也作为孩子们的引路人,托举起孩子们稚嫩的梦想。

图为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

青护江樟·双防润乡

   实践队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采取“双线并行”模式:一组深耕生态保护宣传,筑牢绿色发展根基;一组同步推进反诈宣传与防溺水宣讲,织密民生安全防护网。双向发力为乡村治理注入实效动能。

   在古樟树林,队员们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对游客密集区域的各类垃圾进行了分类处理。并且一些实践队员还通过现场讲解、示范引导等形式,向游客宣传“无痕山林”环保理念。

图为实践队员在景区捡拾垃圾

   乌江边,反诈宣讲彰显实践队的创新巧思——队员们把“陌生快递藏诈”“黑车设套行骗”等居民和游客常见诈骗手法融入互动式情景剧中,让村民在“以身入局”中认清骗局套路,谨防上当受骗。此次活动覆盖 300 余人次,切实筑牢了乡村安全屏障。此外,江西师范大学“鹿知卿”实践服务队联合江西省其他高校开展“水漾古村,青春相遇”防溺水主题联合宣讲。宣讲以近期溺水事故为警,将避险知识融入案例讲解,让安全理念随江风浸润人心。

青耘阡陌・秧满田畴

   “奶奶,我们来帮您们吧。”参观完桑蚕基地后,实践队员的脚步由大棚迈向水田。尽管劳作的奶奶们连连摆手,实践队队员们迅速的脱鞋脱袜踩进泥田中。连续两个小时的俯身劳作让队员们大汗淋漓,原本洁白的队服上,溅满了深浅不一的泥点,但看到田边码的整齐的秧苗垛,队员们又感到满满的自豪。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村民起秧

   据悉,江西师范大学“鹿知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服务队将在流坑村持续开展7天的社会实践,以走访调研和活动开展的形式,整合多方资源,持续开展红色走读、助农直播等系列活动,并将发展思路和实践成果带回校园,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研究提供鲜活素材。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争做有勇有谋的“小灯泡”,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暑期“三下乡”# 

 #赣鄱大地书写青春# 

 #江西师范大学#  #传统文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