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传承,育在兴文”:青春支教,情暖童心
撰稿人:苟海蓝 张涵林 林红巧 徐佳怡 熊李雨 张译尹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古韵传承,育在兴文”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走进宜宾市兴文县莲花镇林园社区,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真心为泉滋润心灵土壤,以耐心守护静待花开时节,以“倾听、陪伴、启迪、赋能”的坚定信念履行初心承诺,旨在以语言文化为纽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践行青年担当,用实际行动为兴文县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7月10日上午,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古韵传承,育在兴文”实践团以“诗韵千年”为主题开展了诗词鉴赏课程。课程着重开展了“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结”“古诗词未来与传承”两部分教学内容。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入手,以科技赋能,共同增强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加深文化认同感。此课程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更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一份力量!



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正是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的精神指引下,实践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声音派对”——“提升‘言值’,让你‘语’众不同”普通话趣味课程。从一场生动的“方言误会”小故事切入,到趣味横生穿越古今了解普通话演变过程,再到趣味小游戏、方言问答,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语言宝库的多元一体之美。这节推普课,为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注入了澎湃的“语言力”,同时照亮了用清晰、自信的普通话讲好中国故事、迈向广阔未来的道路。


实践团聚焦传统文化在儿童群体中的数字化赓续与创新,开展了一场专题调研活动。此活动旨在摸清数字化时代下文化根脉在新生代中的传承现状,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文化自信筑基工程贡献青春智慧。调研发现,大部分儿童经常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并愿意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传承传统文化。实践团将对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撰写调研报告,为社区乃至更广层面开展精准化、时代化、趣味化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提供青年方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次活动通过将古诗词鉴赏、普通话教学与数字化融合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大门,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古韵传承,育在兴文”实践团将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