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医学院师生赴江西瑞金于都深化实践育人
为深化实践育人成效,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社会基层,6月26日至7月2日,南昌医学院中医学院暑期“三下乡”“知行合一”社会实践团一行26人,在中医学院团学办主任熊文娇、中医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陈丽、中医学院团委负责人廖行栋三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赴江西省瑞金市和赣州市于都县开展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活动围绕学习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技艺、关爱乡村儿童、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区等内容展开。
实践团抵达瑞金后,首站前往叶坪革命旧址群进行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塔等革命遗址,系统了解了中央苏区的创建历程和革命先辈的奋斗事迹。随后,实践团前往位于黄沙村的“十七棵松”纪念地。这里安葬着八十年前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十七位年轻战士,他们牺牲前亲手种下了象征革命精神永存的松树。实践团全体成员在松林前列队肃立,向无名烈士墓鞠躬默哀。成员唐五洲等同学对烈士墓碑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仔细擦拭和清洁维护,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在互动环节,杨老师示范了采茶戏中特有的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等基础动作。实践团成员谢邦盛看到老师表演后忍不住进行尝试,在尝试中杨老师不时提出建议:“这个矮子步要蹲得更低些,扇子花要转得更圆润。”谢邦盛不禁感慨道:“看起来简单的动作,想要做好真不容易。采茶戏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我们要好好传承下去。”
在潭头村,实践团成员参与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的体验活动。在当地村民的指导下,同学们了解了擂茶的历史渊源、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常用原料如茶叶、芝麻、花生、薄荷、草药等。部分成员动手体验了使用擂钵和擂棍研磨原料的基本过程,并品尝了现场制作的传统客家擂茶,亲身感受这一独特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

“姐姐,你看我捏的小兔子像吗?”在沙洲坝村“趣味成长营”里,8岁的留守儿童小丽举着黏土作品开心地问道。这个场景发生在沙洲坝镇沙洲坝村社区服务中心开设的“趣味成长营”中。应当地需求,实践团在面向周边乡村儿童开展活动,活动策划了多个环节:在“巧手黏土”手工课上,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彩色黏土塑造各种动植物和心中梦想;在“活力运动”环节,成员孙雪琳等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跳绳比赛、趣味接力跑等体育锻炼,现场充满欢声笑语;特别设置的“安全小课堂”环节则聚焦暑期儿童安全,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孩子们传授了防溺水、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实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旨在筑牢儿童暑期安全防线。

作为中医学院的学生,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贡江宽石镇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活动前,成员们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精心挑选了藿香、艾叶、佩兰、石菖蒲、丁香等多味具有芳香化浊、驱蚊避秽、安神助眠功效的道地药材。
在社区活动室,队员们现场进行中药香囊的制作。他们按照特定配方比例调配药材,仔细研磨,装入特制的无纺布袋中,再放入精美的锦囊布袋内缝合。经过近三小时的集体努力,共制作完成200余个养生香囊。制作完成后,实践团成员分组行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访了社区部分老年居民和家庭。成员孙雪琳等同学亲手将饱含心意的“健康锦囊”送到老人们手中,并耐心讲解了香囊的主要功效和使用注意事项,表达了青年学子对社区长者身心健康的关怀。

7月1日下午,实践团在赣州市于都县住处举行了简短的总结交流会。团队指导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回顾,肯定了同学们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和收获。部分实践团成员代表分享了参与红色教育、非遗体验、儿童关爱、社区服务等环节的心得体会。
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深入红都瑞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学习采茶戏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与乡村儿童的互动和服务社区老人的经历,则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运用所学服务社会的意识。

南昌医学院中医学院团学办主任熊文娇表示,学院将继续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瑞金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合作,探索建立长效实践机制,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孔金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