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农,“蜜”绘振兴:江农学子深入大埠乡解密兴农“蜜”方

2025-07-12 11:09 阅读
江农兴农“蜜”方团队

7月5日,江西农业大学“兴农‘蜜’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赣州市赣县区,依托大埠乡青少年社会实践点,开展了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调研当地蜂产业发展现状,为蜂农送去技术指导,探寻乡村振兴的“兴农蜜方”。

深入调研,倾听乡土“蜂”鸣

赣南盛夏,山峦叠翠,溪流潺潺。地处赣州市赣县区的大埠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孕育了丰富的蜜源植物和独特的养蜂传统。实践队与大埠乡青少年社会实践点进行了深入对接。在实践点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通过走访了杨雅、夏汶、黄贯等多个山村,深入20余家蜂农家中进行实地调研,实践队初步把握了当地“三农”工作的脉络与需求,为后续精准开展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对蜂农进行调研
吴小波教授讲解蜜蜂知识

科技赋能,播撒“甜蜜”智慧

大埠乡杨雅村是中华土蜂自然保护村,群山环绕,有赣州“香格里拉”之美誉。林间星罗棋布的蜂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孕育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团队与杨雅村社会实践站紧密对接,详细了解了村庄养蜂历史、产业规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实践站的组织协调下,团队开展了蜜源植物分布与生长状况的实地调研走访,评估其对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紧接着,实践队深入多家蜂农走访,实地查看蜂群状况,了解到蜂农们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痛点:蜜源受天气影响波动大、蜂蜜市场行情不稳定、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建设薄弱导致议价能力低等。“花源受影响,产量就下来了。”“技术更新慢,好蜜有时也卖不上好价钱。”蜂农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发展的深层困境。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素材,为实践队后续的分析研究和帮扶建议提供了最真实、最宝贵的依据。

中华大蜂自然保护村
团队成员深入蜂农家实地考察

产业升级,共谋“蜜”业未来

队员们依托两级社会实践站,通过走访调研和技术服务,不仅为蜂农送去了急需的科技知识和温暖关怀,更全面掌握了当地中华蜂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队员们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蜂农对接优质产业平台,促进信息与资源的有效流动。

目前,大埠乡党委已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牵头成立4家养蜂合作社和电商企业,推动大埠蜂蜜迈入电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运营新阶段,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年产优质蜂蜜约75吨,带动每户蜂农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

未来,团队将致力于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在技术推广、市场对接、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破解大埠乡蜂业发展瓶颈,提升产业附加值,为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大学子的青春智慧,让这份源自绿水青山的“甜蜜”事业,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大埠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合照

(任璐莹 蒋家威)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