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出海热潮下的冷思考:如何破解“靶点扎堆”与“支付困难”

2025-07-12 12:32 阅读
宽宽波

(吴剑波)近年来,随着国内创新药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出海”成为中国药企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然而,在热潮背后,“靶点扎堆”导致的同质化竞争、海外市场支付体系差异等难题,正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困局?中国创新药企亟需一场“冷思考”。

据统计,当前国内在研的抗肿瘤药物中,PD-1/PD-L1、CLDN18.2等热门靶点占比超过60%,而针对罕见病或原创靶点的研究不足10%。这种“扎堆研发”现象导致国内药企在海外市场面临激烈内卷,甚至引发价格战。“靶点选择的趋同,既源于企业对临床验证的依赖,也反映出基础研究能力的不足。”某知名生物医药产业园负责人指出。专家建议,药企需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更具差异化的靶点布局,同时借助AI辅助药物设计等新技术提升研发效率。

创新药“出海”的另一大挑战是支付体系的差异。欧美市场虽支付能力较强,但医保谈判和商业保险体系复杂,对药品的经济性、临床价值要求严苛。例如,2023年某国产CAR-T疗法因未能证明“成本效益优势”被欧洲药管局拒绝纳入报销名单。

“中国药企必须提前研究目标市场的支付规则,在临床试验阶段就纳入药物经济学评估。”跨国医药咨询顾问王敏表示。此外,通过授权合作模式与跨国药企联合开发,或转向东南亚、中东等支付压力较小的新兴市场,也成为破局策略之一。

面对“靶点扎堆”与“支付困局”的双重挑战,中国创新药企正加速从“跟跑”向“领跑”转变。“靶点扎堆”的核心问题在于研发策略趋同。过去,中国药企多以“Fast-follow”(快速跟进)模式开发Me-too/Me-better药物,虽降低了研发风险,但也导致产品同质化。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必须向“First-in-class”(全球首创)和“Best-in-class”(同类最优)转型。创新药“出海”的另一大难题是支付体系。欧美市场药品定价高昂,但医保和商业保险对药物经济性要求严格。中国药企需改变“低价换市场”策略,转向“价值医疗”模式。专家指出,中小药企可结合地方特色如江西的中医药优势,寻找差异化突破口,同时借助AI辅助研发、深化基础研究,逐步摆脱同质化竞争,真正实现全球市场的价值突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