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再获国际认可
(吴剑波)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填补了中国陵寝类世界遗产中少数民族王朝的空白,更以实证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西夏陵的成功申遗,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西夏文明独特价值的认可,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东方案例。
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的西夏陵,是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群。在这片50平方公里的戈壁台地上,分布着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及大型建筑遗址,构成了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历史遗存。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指出,西夏陵"以宏大的建筑格局、独特的夯土工艺和丰富的文化融合特征,展现了党项民族与汉、藏、佛等多元文化的创造性结合"。
西夏王朝由党项羌人建立,曾与宋、辽、金鼎足而立,创制文字、设立官制、发展佛教,却在蒙古铁骑下突然湮灭。由于史料匮乏,西夏史长期被称为"绝学"。而西夏陵的考古发现,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钥匙。
"陵园以中轴线布局,融合了唐宋陵寝制度与佛教密宗元素,陪葬品中既有汉式琉璃瓦当,也有藏传佛教法器。"西夏陵申遗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教授孙华指出。陵区出土的西夏文碑刻、鎏金铜牛等文物,印证了《宋史》中"其官制多与宋同,而杂用吐蕃、回鹘礼"的记载。尤为珍贵的是,考古工作者通过遥感技术和三维建模,首次完整揭示了陵园的"兆域"设计——以贺兰山为屏障,依山势布列陵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完美结合的理念,比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早了300余年。
考古研究表明,西夏陵的营建充分体现了"兼收并蓄"的文明特质。其陵台形制既模仿唐宋陵寝的轴线布局,又创新性地采用八角塔式陵台;出土的琉璃构件融合中原龙纹与吐蕃佛教符号;现存逾6000方西夏文碑刻,与汉文碑并列,印证了《宋史》中"(西夏)设蕃汉二字院"的记载。正如申遗文本首席专家、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所言:"西夏陵是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活化石,它打破了‘华夷之辨’的传统叙事,证明少数民族政权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缔造者。"
西夏陵的申遗工作始于2003年,期间经历了三轮申报文本修订、两次国际专家现场评估。为满足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工程:投入3.2亿元对陵区实施整体搬迁安置,建立全天候监测系统,并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脆弱夯土建筑进行数字化存档。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评估报告中特别肯定了中国的保护实践:"通过将传统夯筑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西夏陵的脆弱土遗址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国际专家最初对"西夏文明独特性"的质疑,中国团队系统梳理了190万字的考古报告,用出土文物证实了西夏文字系统、佛教艺术体系的独创性,最终赢得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
申遗成功当日,银川市多个社区自发组织庆祝活动。身着民族服饰的西夏党项后裔李金花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西夏故事总被说是‘野史’,现在国家把祖先的遗产送到世界舞台,我们特别自豪。"这种情感共鸣背后,是西夏陵带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据宁夏大学最新民调,当地92%的受访者认为申遗成功"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自信"。
在经济层面,西夏陵已显现出强劲的带动效应。携程平台数据显示,申遗消息公布一周内,宁夏旅游搜索量暴涨300%,"西夏文化研学游"产品预订量创历史新高。银川市政府宣布将投资15亿元建设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预计可创造逾万个就业岗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这是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过文旅融合,戈壁荒滩正在转化为‘金色名片’。"
成功申遗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国家文物局已批复《西夏陵保护管理规划(2024-2038)》,明确将投入8.7亿元用于遗址科技防护,包括建立覆盖全域的微环境监测网、研发适用于西北干旱环境的生物固土技术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数字永生"计划——通过高精度建模将全部陵墓结构存入云端,即便实体遗址因自然侵蚀消失,后人仍可在虚拟空间中研究这段历史。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宣布将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首期投入2000万元支持中亚国家土遗址保护。敦煌研究院与西夏陵管理局签署协议,共享壁画修复、文物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成果。这种开放姿态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的高度评价:"中国正在重新定义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