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脚步丈量乡野,红色星火点亮童心
7月 12日,赣南师范大学 "青衿传普韵・新语沁赣南" 春蕾推普实践团深入大余县田间地头与革命旧址,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以心灵感悟红色文化之魂,为乡村儿童播撒知识的种子。
稻浪翻涌谱新篇 科技赋能助振兴
清晨,实践团来到大余县富华农机专业合作社。全自动化的稻谷加工设备有序运转,金黄的稻谷经工序精准分离、储存,现代化农业生产场景让队员赞叹。"这套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合作社技术人员介绍。工厂大棚内,嫩绿秧苗整齐排列,焕发勃勃生机。队员们观察秧苗长势,了解现代化育苗技术,对 "科技赋能农业" 有了更直观认识。参观中,实践团成员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详细记录设备操作流程,为后续制作农业技术推广资料积累素材,切身感受到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周屋旧址寻印记,红色基因永传承
转场周屋红五军旧址,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斑驳土墙上弹痕清晰,青石板路上足迹依稀,每处遗迹都在诉说烽火岁月。队员们通过珍贵族谱和楹联,了解 "忠孝传家、诗书继世" 的周氏家训。斑驳墙壁上,"红军不怕远征难" 的标语清晰可见,诉说 1934 年红五军在此休整的革命历史。队员们抚摸斑驳砖墙,在旧址庭院开展 "红色感悟课"。面对红五军遗址,队员们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通过实地学习,队员们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坚守,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在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梅岭书香漫童心,绿色阅读伴成长
下午的 "童心港湾" 书香氤氲,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围坐,开展 "梅岭书香" 红色故事会。队员们用生动语言讲述大余的革命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时而瞪大眼睛,时而发出惊叹。朗读环节,三年级的沈思燕自告奋勇,用清脆声音朗诵《梅岭三章》,稚嫩脸庞写满认真。活动最后,孩子们用彩纸折出红心,写下 "永远跟党走"" 我爱祖国 "等话语。一双双小手捧着" 赤子之心 ",用纯真方式表达对红军烈士的崇敬与缅怀。

从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到红色旧址,从产业调研到儿童陪伴,这一天充实而有意义。队员们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科技赋能、产业支撑,更需要文化浸润、精神传承。大家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实现价值,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绚丽之花。
(王广福 张玉 方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