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数学星火 赓续“两弹”精神 华师学子赴赣开展科普宣讲活动
为助力“长征”沿途地区学子提升数学素养、厚植爱国情怀,7月7日至10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菁诚志愿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依托共青团“童心港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项目,深入瑞金市河背街社区、于都县潭头社区等基层阵地,开展数学科普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在沉浸式课堂中感知数学魅力、传承红色基因。
数学文化浸润:从生活现象到思维密码的课堂探索
数学科普课堂上,宣讲团成员陈思宇以“走进动物王国,探索数学世界”为主题,将抽象数学概念与自然现象巧妙结合。孩子们通过观察蜂巢六边形结构、蝴蝶翅膀的对称图案,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在动手裁剪和绘制窗花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几何对称原理的理解得到深入。
陈思宇通过生动的案例,向孩子们揭示了数学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例如,她以鹦鹉螺的螺旋线为引,在动物生长中介绍斐波那契数列;又以雪花晶体的六角分支结构为范本,诠释自然界中的分形几何。这些内容不仅让孩子们惊叹于数学文化的魅力,也点燃了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河背街社区党委书记杨华萍在活动后指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很受孩子们欢迎。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这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从奋斗故事到信仰根基的课堂感悟
宣讲团成员汤钦清将投壶游戏与导弹发射的科学原理相联系,引出“两弹一星”的历史及其背后科学家们的感人事迹。在观看以漫画形式呈现的科学故事时,孩子们被钱学森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效力的赤诚、邓稼先为科研事业鞠躬尽瘁的壮举深深打动。
无数伟大实践凝练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激励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汤钦清还结合核辐射知识,阐释这一精神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作用,并以此勉励孩子们以科学家为榜样,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热情,厚植家国情怀。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精神蕴含的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信念,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执着,以及心系家国、服务人民的担当显得尤为重要。宣讲团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科学探索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正如邓稼先所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种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正是当代青少年应当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次活动不仅有效启迪了社区留守儿童,也让共同组织策划课堂的志愿者们深受触动。菁诚志愿宣讲团成员张串串在活动后分享道:“在带领孩子们探索奇妙数学世界、讲述前辈科学探索历程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用趣味科普点燃求知热情,用榜样力量播撒理想种子,正是我们青年学子服务社会最温暖而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立足“重走长征路,薪火永相传”专项行动和“童心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项目,菁诚志愿宣讲团深入“长征”沿途基层社区,用生动讲述播撒数学文化的种子,以感人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留守儿童带来知识滋养和真挚关怀。未来,团队将持续扎根服务阵地,深化知识传播与精神引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青春智慧、贡献青春力量。(谷嘉蓉 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