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安源星火VR先锋”实践团走进萍乡市安源区
(作者:涂馨仪 江南 刘力菲) 7月12日,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产业学院“安源星火VR先锋”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开展弘扬红色精神,实践队员们带着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对文化产业创新的渴望与追求,共同踏上了这场知识与实践交融的“三下乡之旅”。
作为此次实践中的关键一站,队员们走进萍乡博物馆,开启将虚拟技术与实体文物深度勾连的沉浸式萍水文脉探寻之旅,为红色文化及地方文脉的活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史前印记:见证亿年生命演化
博物馆一层“史前萍乡”展厅,中央展柜的恐龙蛋化石当属焦点。这些晚白垩世的遗存保存完好,蛋壳棱纹细密,封存着1.3亿年前的生命信息,与同期赣蜥化石共同勾勒出恐龙家族在萍乡繁衍的完整图景,带裂纹的蛋化石具象呈现出生命诞生的瞬间。
展柜一角,直径近半米的巨型灵芝标本引人注目。这株采自杨岐山原始森林的野生灵芝生长近百年,菌盖舒展如波,菌褶细密似刻,彰显着萍乡山水对生命的持久滋养力。

地名探源:探索“萍乡”三字密码
“萍实堂”展区的“萍乡得名三说”展板系统呈现地名渊源:“萍草说”源自唐代《元和郡县志》“此地多生萍草”的记载;“萍实说”关联《孔子家语》中楚王获吉祥果实的典故;“萍聚说”则因吴楚交界商旅往来如萍水相逢而得名。展柜内萍草标本与古籍复刻本相互佐证,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地名中蕴含的自然禀赋、历史传说与人文底蕴。
实践团成员拍摄萍乡“三说”的示意图时,轻声感叹:“一个地名藏着三重密码,既见自然禀赋,又含历史传说,更显人文温度。”


文明遗存:勾勒历史演进轨迹
二楼展厅内,商周青铜甗三足稳立,汉代滑石猪线条洗练,宋代青瓷执壶釉色莹润如冰,系列文物串联起萍乡农耕文明的千年演进脉络。
民俗展区的傩舞面具独具张力,“开山神”形象三眼怒睁,云纹雕刻层叠繁复。作为“中国舞蹈活化石”,萍乡傩舞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魅力引得队员们纷纷记录纹样细节。
转角处,北宋黄庭坚《萍乡县厅壁记》拓片墨韵犹存。这幅作者任萍乡县尉时的作品笔力苍劲,兼具风土记述与抱负抒发,队员林晓观后称:“墨痕间凝结着古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愫。”


精神传承:跨越时空的价值接力
三楼“人物长廊”集中展现萍乡儿女的精神谱系:三国谋士刘晔的谋略传奇、南宋理学家李燔的教化功绩通过图文娓娓道来;6位开国将军的勋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其中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深藏“人民功臣”勋章的事迹尤为动人,尽显纯粹家国情怀。
现代展区屏幕上,两院院士吴学周、彭苏萍的科研历程与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实践故事交替呈现。实践团团长总结道:“从先贤到将军,从院士到新农人,‘坚韧、担当’的精神在萍乡大地代代相传。”

安源星火VR先锋实践团走进萍乡博物馆,展开一场跨越亿年的文明对话。江财学子凝视恐龙蛋的破壳印记,触摸青铜甗的斑驳,在傩面纹与黄山谷墨痕中,读懂城市的山水人文密码。这是历史记忆的唤醒:萍乡文脉如萍水河,在青春心田流淌。化石中的生命力量、文物上的精神印记,正化作新时代的传承密钥。远古回响与现代节拍共振,传统与数字碰撞出文化延续新路径。这片红色土地上,青春与历史相拥,实践团播下的种子,必将让萍韵文脉生生不息。
(图/王佳冰 刘力菲 文/涂馨仪 江南 刘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