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探畲族文化,寻古法红糖

2025-07-13 19:47 阅读
向阳欢喜

7月4日至7日,“客韵菁菁”社会实践队前往湖江镇尧口村,探访红糖坊、深入甘蔗地,融入畲族于汉族聚居地,探寻着这个多民族村落的振兴密码。

古法融新技,红糖焕活力

在古法红糖制作坊,尧口村党总支书记郭士塨细致耐心地向队员们讲解,每口熬煮的锅各有功能,从甘蔗汁过滤、浓缩到结晶成形,一步都不能少,“这手艺传了几代人,是咱尧口村的根。” 队员们认真倾听,提问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郭书记耐心讲解古法红糖熬制的锅底知识
图为郭书记向队员们演示古法红糖制作过程
图为郭书记向队员们介绍自动包装机

转身走进隔壁的食品有限公司,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从电动榨汁机到恒温搅拌槽,精准控制着糖浆的粘稠度,从标准化模具到自动包装机,让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传统工艺守住了红糖的本味,现代科技则让产品在包装、产能、标准化上实现了突破,不仅拓宽了销路,更让这口“甜”味走出了乡村,生动诠释着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的活力。

蔗田连产销,沿江筑链条

尧口村的甘蔗地依江铺开,青绿顺着江岸连成片,给散落的乡村添了生机。郭书记带着队员们到田边,讲解甘蔗的生长过程:依江选地时看水土,春季栽种控制间距,生长期除草施肥,冬季成熟后收割,每一步都透着劳动人民勤劳致富的智慧。队员们走进甘蔗地,拨开叶片看长势,弯下腰查土壤,不时和郭书记交流种植细节。

图为队员们在甘蔗地开展实践调研

这片沿江的甘蔗,成熟后直接送到附近的古法红糖制作坊和湖尧食品食品公司,从田间到车间接得很顺。这样的顺畅,是村民们靠勤劳干出来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样子在田埂与江岸间也越来越清楚了。

畲汉共聚力,文化促振兴

尧口村的畲族文化,早已融入生活的肌理,成为带动发展的鲜活力量。走在村里,一名队员指着民宿的窗户惊喜地说:“大家看,这上面还刻着‘畲’字呢!”这些带着民族印记的民宿,依托畲族风情接待游客,让文化从符号变成了能触摸、能体验的生活场景。路边的告示牌上,畲族的历史渊源、歌谣故事、饮食特色等等写得明明白白,让外来的客人借着文字就能了解这里。

图为队员欣赏“畲”字,感受文化氛围
图为队员们驻足了解畲族文化

岔路口,队员们停下问路,正搬东西的乡民见了,放下手里的物件,笑着往一侧指了指。大家顺着方向走去,一块方形石标很快映入眼帘,上面“畲族文化广场”几个字清晰可见。走进广场,五根立着的石柱吸引队员们驻足观看,上面雕刻着凤凰、彩带等畲族图腾,线条流畅又充满力量,每一处纹路都藏着民族的记忆。

图为队员们讨论畲族图案
图为队员们打卡民族团结标语墙

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标语,印证着村里的和谐——畲族与汉族村民同住一村,参与红糖产业,让文化的传承不只是陈列,更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致富路。游客为畲族风情而来,村民靠特色产业增收,多民族的携手让“文化牌”变成了“致富牌”,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底色,更有团结奋进的亮色。

图为队员们在尧口村定格实践调研足迹

“守住根脉,才能走得更远。”队员们深有感触,尧口村的振兴密码,藏在老手艺与新科技的相融里,藏在田埂与车间的相连里,更藏在民族文化与共同奋斗的相生里。这趟旅程不仅是一次观察,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课堂。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