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瓷相映,诗路寻根——赴景德镇寒溪村考察纪实

2025-07-13 20:38 阅读
玫瑰的邻居朋友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千年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唐代浮梁茶市的盛况,也牵引着当代青年探寻的脚步。近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瓷言妙语传千年,青花语匠在行动”——中华文化传承团社会实践队一行奔赴景德镇浮梁县寒溪村,以诗为引,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当地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探寻茶瓷文化如何相辅相成,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大地之灯合照 罗思祺 供图)

诗路寻茶:浮梁古韵今犹在

寒溪村,这片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土地,正是白居易笔下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中“浮梁买茶”的重要区域之一。实践队此行,正是为了触摸这份跨越千年的茶文化脉络。队员们行走在村间小径,目光所及是连绵起伏的茶山,空气中仿佛还氤氲着古时茶商的忙碌气息与离别的愁绪。大家结合《琵琶行》的诗句,深入思考浮梁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扮演的角色。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察茶叶长势 罗思祺 供图)

田间问道:锄草护苗见匠心

在深入茶园考察途中,实践队成员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村民。烈日下,他挥动工具,专注地清理着一小片茶地周边的杂草,甚至砍掉了一些靠近茶苗的植株。带着好奇与关切,队员们上前采访。村民朴实的话语揭示了背后的智慧:“这是在给茶苗‘腾地方’,把杂草砍掉,来年开春,阳光和养分更充足,这片茶就能长得更壮实,茶叶品质也会更好。”这看似简单的农活,蕴含着当地茶农对茶园管理的经验积累和对未来的殷切期盼。队员们俯身仔细观察茶苗的长势,感受着这份来自土地的质朴匠心和对丰收的期许。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当地劳作农户 罗思祺 供图)
 

产业脉动:茶香瓷韵共繁荣

寒溪村的发展,深深植根于“瓷源茶乡”的独特基因。实践队在考察中深刻体会到,茶产业与蜚声中外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互相成就。队员们观察到,许多当地农户敏锐地捕捉到文旅融合的机遇,在村道旁、景点附近摆起了富有特色的小摊。自制的清凉茶冻、泡好的本地茶水以及其他与茶相关的旅游附属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过往的游客。这些小小的摊位,不仅是村民增收的渠道,更是浮梁茶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展示窗口,让游客在解渴消暑之余,也能品味到地道的浮梁茶香。实践队认为,这种将茶产品融入旅游体验的模式,正是“瓷茶文化+”的有效实践,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寒溪村街道旁村民支起的小摊 谢佳颖 供图)

实践队此行的重点之一,是实地探访了寒溪村的地标性艺术装置—— “大地之灯”。它矗立于茶山之上,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视觉效果,成为连接传统乡村与现代艺术的纽带。站在灯下,俯瞰层叠的茶园和宁静的村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艺术赋能乡村的魔力。“大地之灯”不仅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景点,更象征着寒溪村在保留茶乡本色的同时,拥抱创新、寻求发展的光明前景。它照亮了乡村的夜晚,也照亮了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的振兴之路。

(图为浮梁县寒溪村著名景点“大地之灯” 罗思祺 供图)

传承使命:青春力量续华章

通过此次深入寒溪村的实地考察,实践队的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白居易诗中“浮梁买茶”的历史底蕴在现代乡村的延续,更直观地看到了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如何通过与陶瓷文化的结合、与旅游业的联动,以及艺术创新的引入,实实在在地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乡村面貌的焕新。采访茶农、观察茶摊、登临“大地之灯”,每一个场景都加深了队员们对乡村振兴内涵的理解,也坚定了他们利用外语优势和跨文化视角,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寒溪村之行,是一次诗与远方的邂逅,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产业与文化的深度对话。实践队队员们将带着寒溪村的茶香、村民的智慧、艺术的光芒以及振兴的希望,继续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文/图 江西师范大学“瓷言妙语传千年,青花语匠在行动”中华文化传承团 谢佳颖 袁艺炫 罗思祺 胡静 何甜 万志娟)

 #暑期“三下乡”#  #赣鄱大地书写青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