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除草剂使用现状 科普助力生态保护

2025-07-14 14:21 阅读
绿色防线·除草剂科普

7月12日,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防线·除草剂科普小队”带着保护生态红线的目的深入九江市德安县榨下黄家村、汝郎周村,开展除草剂使用现状调研与科普宣传工作。作为“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第二站,团队聚焦除草剂使用依赖成因、生态风险及农户认知情况,通过实地走访与数据梳理,为当地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生产方式转型加剧除草剂依赖

调研数据显示,德安县两村农户对除草剂的依赖度高达90%以上,其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连锁反应。秸秆禁烧政策的全面实施,虽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但也使农田秸秆还田量大幅增加,导致土壤中杂草种子存活率提升30%-40%,虫卵越冬基数显著上升。与此同时,人工除草成本持续攀升,以榨下黄家村为例,每亩地人工除草成本从十年前的80元上涨至200元,而使用除草剂成本仅为30-50元,经济成本差异促使农户倾向于化学除草。

传统种养结合模式的瓦解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调研显示,榨下黄家村、汝郎周村的畜禽养殖量较十年前分别下降72%和68%,其中生猪养殖几乎绝迹,鸡鸭散养户减少80%。这一变化导致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控草能力弱化——过去通过畜禽觅食杂草、虫卵形成的生物循环被打破,田间蛙类、蚯蚓等有益生物数量下降60%以上,农田生态链的断裂使农户不得不依赖除草剂维持作物生长环境。

图为实践团听组长讲述除草剂使用现状
图为实践团听组长讲述除草剂使用现状

滥用范围扩大引发多重生态风险

调研发现,除草剂的使用已超出农田范畴,呈现多领域扩散态势。当地交通部门为保障道路通行安全,在县域公路、行政村主干道及乡村道路两侧常规性喷洒高毒性除草剂,此类药剂多为持效期1-2年的灭生性除草剂,导致道路两侧1-2米范围内形成“无草带”,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50%以上,周边5米范围内作物生长受抑制现象普遍。

图为榨下黄村景



废弃物处置不当带来的污染风险同样突出。两村田间、地头及生活垃圾收集点均发现除草剂废弃包装,其中85%的药瓶、药袋未做任何处理直接丢弃,15%虽投入垃圾桶但未分类,导致残留药剂通过渗滤进入土壤。农户认知层面的短板加剧了风险扩散。调研问卷显示,仅12%的农户了解除草剂对土壤的长期危害,23%的受访者知晓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而对除草剂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人体健康的认知率不足8%。多数农户将除草效果作为选择唯一标准,对药剂类型、使用剂量及安全间隔期缺乏科学认知。

图为村民遗弃在路边的药瓶



科普宣传推动认知与行为转变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绿色防线”小队通过发放科普手册与现场答疑的形式,向两村村民系统讲解除草剂滥用的生态危害、健康风险及科学使用规范。团队结合专业知识,重点解读了除草剂对土壤的破坏机制,以及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毒素对人体肝脏、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并演示了秸秆覆盖、轮作控草、生物防治等替代技术的操作方法。

科普宣传取得显著成效。经现场反馈,两村90%的农户表示将重新认识除草剂危害,其中65%明确表示将减少自家菜地除草剂使用,28%计划尝试人工除草与生物控草结合的方式,82%的受访者承诺规范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汝郎周村村民还主动提出建立农药包装回收点,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与支持。

图为队员向村民科普、调研

此次调研与科普活动,不仅全面掌握了德安县除草剂使用的现状与问题,更通过精准宣传提升了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江西农业大学实践团队表示,将持续跟踪当地除草剂使用变化情况,结合调研数据形成政策建议,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参考。
(作者 魏余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