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古卷寻踪探驿道 新程焕彩续廊辉

2025-07-14 20:33 阅读
A.Z-O.Q

为深入挖掘大余县历史人文地理底蕴,梳理梅关古道兴衰变化及其重要作用,厘清其与周边市县的空间联系与互动关系,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古道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大余县史志研究室,在油墨与旧纸气息交织的档案室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贤语启扉,古道含章

在座谈会上,县史志研究室李先昊主任首先代表单位对实践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李主任系统阐述了大余县“七地”特色定位: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陆路节点的“丝路故地”、宋明理学重要发祥地的“理学源地”、王阳明心学实践地的“心学践地”、世界钨矿发源地的“钨业宝地”、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圣地”、生态环境优越的“生态福地”以及新时代振兴发展的“发展高地”。在交流环节,实践团成员围绕县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踊跃提问,李主任结合详实史料与工作实际,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专业细致的解答,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古道寻踪,档案溯今

在李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来到档案馆查阅室开展文献调研工作。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通过数字化检索系统精准调阅相关历史档案及文献资料。获取所需材料后,实践团成员立即展开科学分工,采取“专人专责”的研究模式,各成员分别负责古道历史沿革、商贸往来、文化传播等不同研究板块,通过系统梳理原始档案、交叉比对史料信息、严谨记录关键数据等方式,深入开展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查阅室内,实践团成员专注投入,展现出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

夕阳西下,暮色渐浓,实践团结束了一天的档案查阅工作。临别之际,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沿着古道的青石斑驳,追寻“心学践地”的人文印记;依托“钨业宝地”的工业遗产,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经验;立足“发展高地”的时代方位,为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贡献青春智慧,让这条承载着商贸往来、文化交融的历史廊道在新时代焕发永续光芒。

撰稿:孙丽琴 彭飞燕 温小华 廖林雄

摄影:余文菲 黄欣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