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县教体局:让每一所校园都有“科学素养的种子教师”
7月15日至17日,万安县实验小学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充电”——来自全县中小学的近70名青年教师,在AI专家、编程导师和无人机教练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从“科学老师”到“科素骨干”的身份升级。此次“青年教师科学教育素养提升培训”由万安县教育体育局主办,是落实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县域行动,也是万安县破解科学教育瓶颈、锻造本土师资的关键一招。

万安县教育教学研究与考试中心主任孙瑛在结班仪式上用三句话点明了培训的要义:“响应国家战略,锚定前沿方向;破解县域瓶颈,锻造本土师资;立足既有优势,发挥辐射引领。”她指出,县域科学教育长期面临“基础弱、师资缺、数字化能力低”三大短板,本次培训把AI、编程、无人机等前沿科技送进课堂,目的就是让青年教师先成为“种子”,培育骨干力量,辐射带动全县科学教育整体质效提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科学教师队伍。

三天的课程紧凑而实用。15日上午,南昌中学青云谱校区教师,区科普教育基地主要负责人黄伟以《超能课堂——智教融合,科学启航》为题,用“扫地机器人为什么会迷路”的生活案例,让老师们第一次感受到“算法就在身边”。下午,小学组在微机室操练Scratch编程,中学组则在创客教室拼装机器人,当机器人循着黑线稳稳驶过终点,现场爆发掌声。16日,无人机升空,老师们亲手编写飞行路径,体验“代码控制天空”的震撼。17日下午,“科学魔法秀”把干冰、液氮搬进报告厅,彭利民老师用“伯努利原理乒乓球机关枪”告诉教师:科学启蒙可以如此有趣。
培训间隙,三位一线教师代表接受了江南青草地的采访。
韶口中学副校长文彦儒:“过去,老师备课、批改作业耗费大量时间,而AI技术可以智能生成教案、帮助老师丰富课堂内容,自动批改作业,甚至分析学生薄弱点,精准设计个性化练习。这种高效、精准的教学方式,正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沙坪中学电教主任焦学根:“当教师能用科学解读学习,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有温度,学习有深度 ’。”
实验小学骨干教师郭洋:“技术应该是思维的‘脚手架 ’,在后期的教学中设计更多‘低门槛、高思维 ’的任务培养‘实验——反思 ’的科学习惯。”
据悉,培训结束后,70余名“科学素养的种子教师”将回到各自学校,积极将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带动本校相关学科教师共同成长,实现万安县科学教育走实走深。
此次培训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推动学校科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万安县正用一场暑期培训,撬动全县科学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促进国家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新课标)理念在万安县域内落地生根。
文/图 /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