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哪里了?告诉我,平板放哪里了?可以拿平板吗?可以吗?可以吗……”近日,一段小男孩因找不到平板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的短视频走红网络,他发疯似的大叫,听得无数父母窒息。“像吸毒一样,瘾犯了六亲不认。”小男孩的父母悔不当初。
这样情况并不是个例。在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电子榨菜”。吃饭时要看手机、步行时要刷短视频、睡觉前还要来一把游戏……成年人尚且难以自控,更何况自制力不足、习惯尚待养成的读书娃。
国庆长假,如何让孩子远离“电子榨菜”,可能是所有为人父母颇为头疼的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嚼一嚼”这美味下饭却贻害匪浅的“电子榨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8.0%。在新增的742万网民中,10-19岁青少年成为增长主力,占新增网民的49.0%。
青少年网民暴增的背后,是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和愈加低龄化的现实。对于成人而言,虚拟有趣的网络世界可以成为忙碌生活中的一抹“调味剂”,但对于正值成长关键期的读书娃来说,却可能成为影响深远的“腐蚀剂”。
侵蚀身体健康。长期边吃饭边观看电子设备,不仅分散注意力,使得咀嚼不充分,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还可能因忽略饱腹感而摄入过量食物,增加肥胖风险。睡觉前看电子屏幕,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人体分泌褪黑素,导致孩子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下降,影响身体发育。此外,长时间盯着屏幕,还会引发视力下降、颈椎病等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构成威胁。
挑战心理健康。从心理层面看,“电子榨菜”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过度将电子设备视为陪伴工具,会削弱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减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孤独感、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包括不良内容、非法行为等,青少年辨别能力有限,模仿能力又强,极易受到影响,可能诱发错误的价值观。
降低学习效率。对于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读书娃而言,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然而,“电子榨菜”的诱惑往往让他们在学习与娱乐之间难以抉择,在学习时也忍不住分心玩一把,严重降低学习效率,甚至有孩子欺骗家长,借口查资料来玩手机、刷视频或打游戏。长此以往,不仅学习成绩可能下滑,更重要的是助长不良习惯,贻害无穷。
科技发展衍生出各类电子产品,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网络乐园。上学期间,学校的管教和约束阻断了读书娃的迷“网”之路,而一旦假期来临,娃子们便如脱缰的野马,急切投入电子产品的怀抱,玩得不亦乐乎。这背后有哪些成因?
取代“陪伴感”。虽然假期来临,但不少家长依然被迫忙于工作。试看假期网红打卡点的小摊小贩,烟火人间的背后何尝不是一个个沉甸甸的家庭。面对一年一度“国庆黄金周”这样的好机会,不少家长在“谋生”与带孩子之间,只能无奈地委屈孩子。于是,手机、平板成了这些留守娃的最佳伴侣,吃饭、走路、上卫生间都要盯着手机刷视频。家长既想管、又无力管,只能奈何叹息。
增加“趣味感”。数字化时代,媒体内容丰富多彩,从搞笑视频到知识分享,从动漫连载到电影解说,应有尽有。这些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轻松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可否认,在碎片化时间里,“电子榨菜”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提供了一种补偿性和趣味性功能,是学习之余的乐趣,是书本之外的精神饱腹。
满足“体验感”。在“电子榨菜”的陪伴下,孩子们不仅享受内容本身,还通过“弹幕”“评论”等互动形式,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形成一种虚拟的社交圈体验,满足社会交往的精神需求。这种即时反馈和群体归属感,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孤独或压力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慰藉。
“电子榨菜”背后的网络世界固然炫人眼目,但读书娃沉溺于“奶头乐”式的即时满足而无法自拔,家长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管?
以物易物“替代法”。陪伴是最好的替代品。如果有空,不妨准备新鲜多样的食物,吸引孩子的食欲,或者抛出一些简单的话题讨论,为孩子打开另一扇窗。也可以多陪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如徒步、骑行、野餐等,让孩子在大自然中释放压力。阅读就是最好的陪伴,当你陪伴孩子走进书本,走进那个充满童真与奇幻、真善与美好的世界,就会发现书籍也可以点亮孩子的兴趣。
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一起讨论,有共同话题。如果家长十分忙碌,不妨尝试“左手生计,右手童心”模式,笔者曾一度为那些安静坐在收银柜台旁写作业的满级小孩点赞,只要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和陪伴,他们自然就会远离电子产品,健康成长。
以退为进“限定法”。若能合理规划,适度享受,“电子榨菜”也可以是学习生活的可口配菜。家长、孩子可以共同制定规则,明确哪些时间段是“无屏”时段,特别是用餐时间和睡前一小时,还要设定合理的屏幕使用时间,比如每天不超过两小时,避免过度依赖。
除限定时间外,内容也得限定,类似教育类节目、纪录片、趣味英语、满分作文等,既满足娱乐需求,又能促进知识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促进孩子学习的作用有目共睹,就比如数学空间几何问题,在多媒体视频演示下变得具象易懂,可能是家长、老师费尽唇舌几小时都达不到的效果。所以,“电子榨菜”可以吃,但要有“限定”地吃。
以身作则“榜样法”。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否则,家长只知指责孩子不好好读书,一天到晚玩手机,孩子回怼:“就知道说我,你自己一天到晚不也是抱着手机吗?”那岂不是给自己涂了个“大花脸”。许多时候,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家长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大抵如此。
器无罪而人有不逮。电子产品本身没有“罪”,往往是使用者自身出了问题。如何让孩子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是我们要关注和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学会在数字世界中保持自律,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不失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