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与三个男人的故事》
作者:文颀涵
欢迎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滕王阁。可能大家是第一次来到这座矗立在赣江之滨的滕王阁,但您绝不是第一次认识它。您与滕王阁的初识可能是在小学,知道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可能是在初中,知道了它是“西江第一楼”;最有可能的是在高中,从天才少年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中认识到它。
滕王阁似乎很具有诗意,它见证着南昌的发展,这里有很多故事,它在许多历史名人的文章中都曾出现过。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韩愈笔下的“愈少时则多闻江南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是文天祥笔下的“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但其实滕王阁也非常的朴素,这里发生的故事也很简单。想要初步了解滕王阁,您只需要了解3个男人。
第一个男人:滕王李元婴
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胞弟,生于皇室,自幼便享受着无尽的宠爱与荣华富贵。他的一生,虽非帝王之路,却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李元婴自幼便备受瞩目,生活养尊处优,享尽了荣华富贵。11岁时,他便被册封为滕王,拥有了自己的封地滕州。然而,他并未将心思放在治理封地上,反而沉迷于游玩享乐之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皇二代”。在这片土地上,李元婴展现出了他对建筑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他不顾一切地大兴土木,建造了第一座滕王阁,其奢华程度令人咋舌,但也因此引发了民愤,遭到了弹劾。
唐高宗李治虽是他的侄子,但也无法容忍他的所作所为,将他贬到了苏州。然而,李元婴并未因此收敛,他在苏州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不久之后,他又被调任洪州,再次担任都督。在洪州(今南昌),他又在赣江之滨建起了一座高阁来寻欢作乐,歌舞升平。这便是第二座滕王阁,也是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地方。
然而,他的这种放纵不羁的性格,最终还是让他再次被贬,这一次,他被派往了偏远的隆州(今四川阆中)。在隆州,李元婴依然不改其本色,他在嘉陵江畔建起了滕王亭,这座亭子虽不如滕王阁那般宏伟,却也尽显他的奢华之风。然而,此时的李元婴已步入晚年,他的生活也逐渐趋于平淡。
李元婴的一生,是放纵不羁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他虽在政治上无所建树,甚至因贪婪暴虐而备受诟病,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却不容忽视。他精通音乐、舞蹈,尤其擅长绘画,尤以画蝶闻名于世,被后世尊为“滕派蝶画”的鼻祖。如今我们看到滕王阁一楼的《百蝶百花图》就是“滕派蝶画”。他的这些艺术成就,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然而,无论如何评价他,他都是唐朝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滕王阁,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永载史册。
第二个男人:天才少年王勃
虽说李元婴建造了滕王阁,但如今滕王阁能够扬名天下,成为文人心中的高地却不是因为滕王李元婴。固然李元婴建造的滕王阁富丽堂皇,令人神往,但王勃为滕王阁赋予的精神力量却是华丽的外表不能比拟的。
王勃,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是唐代初期的杰出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自幼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6岁时便能作诗,9岁便撰写了《指瑕》十卷,指正颜师古注解《汉书》的错误,10岁时已饱览六经,12岁至14岁间,于长安学医。16岁时,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未冠而仕,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王勃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高宗乾封元年,他因一篇戏谑之作《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此后,他又因藏匿官奴并擅自杀之而获罪,虽遇赦免,但他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被贬至交趾,使王勃深感内疚与自责。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后,王勃对官场的看法有了深刻的变化。上元二年,他拒绝了朝廷恢复其旧职的任命,选择远离政治,开始了一段南下的旅程。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放过他。在上元三年春夏之交,王勃在探望贬谪至交趾的父亲途中,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令人扼腕叹息。
他与滕王阁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上元二年的一个秋日。这一日,洪州都督阎伯屿正忙着筹备一场盛大的宴会,以庆祝新修缮的滕王阁落成,更希望能得到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为滕王阁增色添彩。宴会当天,宾客如云。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书生走进了宴会厅,他便是王勃。他此次来到洪州,本是路过,却意外地被邀请参加了这场宴会。
宴会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阎公提议,为滕王阁写一篇序言,以纪念这一盛事。众宾客纷纷推诿,不敢应承,原因是阎伯屿事先已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准备了一篇序文,打算在宴会上展示,以彰显其文采。这时,王勃站了出来,接过笔纸。阎伯屿见状,心中暗自不悦,但王勃却并未在意旁人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开始在纸上挥洒自如。他回忆起自己坎坷的仕途,想起那些壮志未酬的日夜,再望向眼前这座巍峨壮观的滕王阁,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挥毫而就,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的笔触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与自己的豪情壮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描绘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盛的期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当王勃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宾客们被这篇骈文的才华所震撼。阎公更是拍案叫绝,连称“此真天才!此真天才!”
文以阁名,阁以文传。从此,《滕王阁序》便与王勃的名字紧紧相连,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王勃与滕王阁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不衰的佳话。如今,我们走向滕王阁二楼古宴会厅,这些蜡像人偶所呈现的便是《滕王阁序》创作当天的景象。
第三个男人:中国戏圣汤显祖
滕王李元婴建造滕王阁,让滕王阁出现在世人面前。王勃赞颂滕王阁,让滕王阁走近文人墨客心中,引得更多文学大家前来凭吊、吟咏。而要说让滕王阁真正走进百姓心中的,当是那个男人。
他就是汤显祖,他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是江西临川的一位杰出文人,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不仅在古文诗词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对天文地理、医药卜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然而,尽管才华横溢,汤显祖的仕途却并不平坦。
在历经多次科举考试的挫折后,汤显祖都未能如愿中举。直到万历十一年,他才成功考中进士,并在南京担任了一系列官职,包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然而,官场的腐败和权贵的压迫让他深感失望,最终在万历十九年因上书直言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
尽管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但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戏曲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被誉为“临川四梦”,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牡丹亭》更是他的代表作。
而汤显祖与滕王阁的渊源,则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的重阳节。这一年,滕王阁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焕然一新地屹立在赣江之畔。江西巡抚王佐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决定邀请当时文坛的翘楚汤显祖,在滕王阁上首演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汤显祖欣然接受了邀请,他深知这次演出不仅是对自己作品的一次检验,更是对滕王阁这座历史名楼的一次文化献礼。于是,他精心准备,与浙江海盐班合作,挑选了最优秀的演员,力求将《牡丹亭》的精髓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重阳节那天,滕王阁上张灯结彩,宾客云集。《牡丹亭》的旋律响起,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汤显祖难掩心中的喜悦与自豪。他深知,《牡丹亭》在滕王阁的首演,不仅是一次艺术的胜利,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他在《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二首》中真实地描绘了这场盛况,表达了对王有信演技的赞赏以及对演出成功的感慨。他感慨叹言:“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不仅表达他对《牡丹亭》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滕王阁的深厚情感。
从此,每当人们提起滕王阁,总会想起那场盛大的演出,想起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传奇故事。岁月流转,滕王阁依旧屹立在赣江之畔,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而汤显祖与滕王阁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中流传的一段佳话,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如今我们在滕王阁3楼看到的这幅丙烯壁画《临川梦》,便是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上演《牡丹亭》的故事。
千年不倒的高阁:滕王阁
自建立以来,有关滕王阁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故事里的主角一直在变换,滕王阁也并非当初那座。
据史书记载,滕王阁自建成以来,共经历了29次重修。每一次重修,都凝聚着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心血,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从唐到宋、元、明、清,再到近现代,滕王阁的每一次重建,都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但人们对其的敬仰与热爱却从未改变。
唐朝,滕王阁因战火而损毁,但随即得到了重建。到了宋朝,滕王阁再次因自然灾害而倒塌,但又在人们的努力下得以重建。明清时期,滕王阁更是多次因战乱、水患等原因而损毁,但每一次都能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重新屹立。进入近现代,滕王阁的命运依然多舛。抗日战争期间,滕王阁再次遭到了严重破坏。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并没有忘记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名楼。1985年,江西省政府决定对滕王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这次重建依据了古建筑大师梁思成1942年所绘的草图,并参照了“天籁阁”所藏的宋画《滕王阁》进行设计,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滕王阁。
尽管滕王阁屡毁屡建,早已不再是当初那座。但它却不仅仅是一座楼阁,它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滕王阁早已成为南昌人民心中的精神高塔,南昌地区有句古谣:“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塔”,指绳金塔。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可见滕王阁和绳金塔在南昌人心目中的地位。滕王阁的每一次重修,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滕王阁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结语
游客朋友们,随着我们此次滕王阁之旅的缓缓落幕,让我们共同回望这座千年古阁所承载的辉煌与沧桑。滕王阁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此,我衷心希望每一位游客朋友都能将滕王阁的美好记忆带回家中,与家人朋友分享这份文化的盛宴。同时,也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滕王阁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