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编号:208
票数 :13
排名:20

风华绝代滕王阁

已结束

各位游客朋友,小导欢迎大家前来游览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西江第一楼”滕王阁。大家知道,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尚且都是它的小弟弟,可见它的江湖地位之高。滕王阁享有“瑰伟绝特”的美誉,它雄踞于赣江岸边的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依城临江,风华绝代,气势非凡,在中华建筑史上占有尊崇地位,也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自古以来就名满天下,具有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观赏价值。

滕王阁有着高贵的出身,它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任洪州都督时在治所所在地南昌始筑。它的得名原因就在于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被其兄长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滕王,故以其封号命名为“滕王阁”。现在我们看到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也是在千年历史中的第29次重修。它于1985年10月22日重阳节开工重建,依据的是现代古建大师梁思成偕弟子莫宗兴绘制的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而建,而梁思成依据的又是浙江嘉兴天籁阁旧藏的宋代宫廷画《滕王阁图》,可见是大有来历的。重建的滕王阁主体建筑共9层,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五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主阁的色彩非常讲究,堪称绚烂而华丽。其梁枋彩画以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显得古色古香,民族气派十足。如果从飞机上俯瞰滕王阁的话,你会看到它如同一只平展两翅、向西凌波欲飞的巨型鲲鹏,相当令人震撼。从1989年10月8日起,涅槃重生的滕王阁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吸引得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它也因此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名单,并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滕王阁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名楼。早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了已经毁弃的滕王阁,成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来送往和宴宾吟咏之地。滕王阁不仅是南昌古文明的象征,还是南昌的吉祥风水建筑。当地古谣说:“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意思是说,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两处古建筑倒塌的话,南昌城中的人才与财富都会流失,城市亦将随之败落不复繁荣昌盛。由于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素有“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的说法,由此可见滕王阁是南昌人心目中的圣地。值得一提的是,滕王阁也是古代储存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古代的公共图书馆,由此可见其中的书香翰墨文化源远流长。

说到滕王阁,就不能不说到才高八斗的初唐诗人王勃。正是这位王勃白吃了一顿饭,带火了一座楼,写出了一篇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传说。《滕王阁序》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简称,虽是王勃在宴会上现场即兴发挥而成的急就章,全文却在700余字的篇幅中连用了40多个典故,还给汉语词典增添了30多个成语,可见出手不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00多年前江西南昌的一个大聚会现场,也就是《滕王阁序》诞生之处,亲眼目睹这旷世盛况。相传唐上元二年秋,命途多舛的青年书生王勃前往交趾(今属越南)看望在此居职的父亲,路经洪州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的滕王阁落成,特意于重阳节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才名,便邀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大宴宾客,本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好让他一举成名。于是,他让记忆力特好的女婿事先准备了一篇序文,打算在席间当作即席所作,文不加点地书写给大家看,好赢得大家的惊叹。出于这种目的,在宴会开始时,阎都督让人拿出笔墨纸砚,假意邀请与会嘉宾为这次盛会写诗作赋。别人对阎都督的小九九心知肚明,全都找各种借口极力推辞,而年少才高的王勃不知就里,便文思大发地接过纸笔当众挥毫书写起来。阎都督见王勃不识相,心里很不高兴,便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却又对王勃究竟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感到好奇,就让下人来回穿梭去禀报王勃到底写了些什么。当听说王勃开首写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撇着嘴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时,则沉吟不语;及至听人禀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后,阎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应当说,阎都督毕竟是一位高级领导干部,还是有爱才之心容人之量的,于是他急忙快步走出,立于王勃身旁击节赞赏,并一再邀请王勃开怀畅饮,极欢而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阎都督堪称是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助产婆”,他对于王勃所起的作用好似名导演对于好演员、伯乐对于千里马,也可谓功不可没。由于王勃写下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又有王仲舒作《滕王阁记》,王绪作《滕王阁赋》,传为“三王记滕阁”的佳话,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加之后来文豪韩愈也写有《新修滕王阁记》,由此王勃、韩愈等人开创了“诗文传阁”和“楼以文名”的先河。至今我们读了这些沾染了岁月风霜的名文诗赋,细细咀嚼的话仍会有口齿噙香之感,令人对滕王阁这座千古胜迹油然心生向往。

水光与名楼相映,史实共传说生辉。大凡中国古代名胜、人文景观,无一例外都要借助古人的诗文来立题、润色,甚至可以说,文章诗词反过来喧宾夺主,成为这些名胜古迹的灵魂。故而实体的建筑往往抗不住天灾人祸,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兴废难料,而精神上的建筑却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毁灭的,这可称得上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坚韧生命力的特质。毫无疑问,滕王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特质。在历朝历代的一千多个春秋中,滕王阁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达28次之多,清宣统元年(1909)滕王阁最后一次重建,于1926年再度毁灭于军阀混战,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没有重修。及至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座古老建筑才得以于1989年重阳佳节又第29次重获新生,以历史上最辉煌的雄姿重新屹立在南昌赣江之滨。

如今的滕王阁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丹柱碧瓦,保持有唐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伟气势。它不只建筑精巧,而且还是一个集对联、诗文、雕塑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阁内宫灯悬挂,名联贴柱,字画满璧,玉雕镶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应当说,滕王阁在组织空间、布置空间和扩大空间方面,创造性地解决了声、影、光、色的一系列难题,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的特点,通过意境的塑造将虚境与实景融为一体,交织出一幅绚丽多姿而又变幻莫测的风景画卷。从平面方向来看,滕王阁建筑群形成了阁、廊、亭的组群排列,其主体建筑滕王阁通过与辅助建筑压江亭和揖翠亭以及起连接作用的回廊构成了一种类似音乐旋律的节奏感,透着悠悠古韵,给人带来乐曲般的美感。人们来到这里拾级而上,登临送目可重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胜景,山川形势、城郭景色尽收眼底,令人为之心旷神怡,乐不思归。

千百年来,滕王阁因楼生景,因景生情,因情生文,不但留下了无数绝妙辞章,也留下了无数风物故事、人文典故。俗话说,建筑常常充当历史演出的舞台。往事已非而足迹犹存,留下了世代兴亡的见证、民族风骨的记载。从这个意义上说,滕王阁也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无字天书。它因《滕王阁序》的华美与内涵的深邃而增色,而扬名,《滕王阁序》又因楼阁作为载体而传诵,而不朽。两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超越时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真是使人抚今追昔,不能不为之击节叹赏。

今天的滕王阁,每年接待大量海内外游人,不但已经成为南昌市重要的文化窗口,也成为华夏民族的典型人文景观。它是一部巧夺天工的建造史,是一部风雨沧桑的磨难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文化史。这一切都在峥嵘岁月中闪烁着熠熠光芒,带给我们以莫大的启迪和感悟。

小导对风华绝代的滕王阁的介绍就到这里,请大家登阁体验,祝愿大家在这里拥有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用户点评
    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