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编号:230
票数 :5
排名:65

滕王阁讲解词

已结束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西省南昌市,这座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的城市。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游览这座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让我们一同感受这座千年古阁的独特魅力,追寻那些流传千古的历史典故。

 

一、滕王阁的历史渊源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年)。它的建造者,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李元婴虽贵为亲王,但他并不善于做官,而是更喜欢沉浸于歌舞山水之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将李元婴调往南昌担任洪州都督。李元婴到任后,依旧不改其逍遥自在的性格,常常登山临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有一天,李元婴追逐猎物来到赣江东岸,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于是下令在江岸边修建了一座楼阁,并以自己的封号“滕王”来命名。这座楼阁,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的雏形。滕王阁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李元婴对美的追求,更成为了南昌乃至江南地区的一处文化地标。

 

然而,滕王阁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王朝的更迭,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据记载,滕王阁在历史上共经历了28次兴废,其中大多数毁于火灾。最后一次毁坏是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南昌城内的守军为了防止革命军利用城外建筑攻城,将包括滕王阁在内的多处建筑付之一炬。直到1985年,滕王阁才得以重新建成,并获得了中国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二、滕王阁的建筑特色

滕王阁不仅历史悠久,其建筑特色也独具魅力。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楼阁式建筑,主体建筑高达57.5米,共九层,每一层都设有回廊和观景平台,供游客远眺赣江美景。

 

走进滕王阁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层层叠叠的飞檐和唐代建筑特有的雕梁画栋。紫檀木的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匠人的精湛工艺和对美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息,让每一位到访者都不禁驻足仔细观赏。

 

登上滕王阁,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是观赏古建的理想地点,更是一个极佳的赏景台。站在高阁上远望,滚滚赣江水东流不息,两岸的风景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正如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描绘的那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色与诗词相得益彰,使滕王阁更添了几分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滕王阁的主阁下面有一个12米高的台座,又称须弥座。这在古代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因为楼通常是没有底座的,而阁则是带台座的。这个台座不仅增加了滕王阁的高度和气势,更使其在众多楼阁中独树一帜。

 

三、滕王阁的文化底蕴

滕王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它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惠顾,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洪州都督阎公为了庆祝滕王阁新修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大会宾客。阎公本想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作序以彰显其才华,不料在与会宾客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而作,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全文773个字,却化用了46个典故和名句,展现了王勃深厚的才学和文学造诣。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再写到滕王阁的壮丽和眺望的广远;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

 

除了《滕王阁序》外,滕王阁还吸引了张祜、李白等古代名家的佳作。这些诗文碑刻不仅丰富了滕王阁的文化内涵,更使其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库。

 

四、滕王阁的历史典故

滕王阁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流传着许多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让滕王阁更加生动有趣,更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古阁的历史和文化。

 

徐孺子下陈蕃之榻

徐孺子,本名徐稺,字孺子,是豫章南昌人(今江西南昌)。他出身穷苦人家,自己经常耕作耘田,为人恭谨节俭,淡泊名禄。乡亲们都叹服他的德行,多次被官府举荐做官,但他都没有去。豫章太守陈蕃非常敬重徐孺子,专门为他设置了一榻,走后又收起来。这个典故被王勃写进了《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孟尝合浦还珠

孟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曾任合浦郡太守。合浦郡盛产珠宝,与交阯(今越南河内市东北)接壤,经常通商。然而,先前的太守官吏大多贪赃枉法,私自雇人淘漉珍珠,充入自己的腰包,导致合浦的珍珠都流向交阯,商旅不来,当地百姓没有钱财和食物,穷人大量饿死于路边。孟尝到任以后,革除前任弊端,惩治贪污的管理,禁止私人开采珍珠,同时开放粮仓救济百姓。不到一年,合浦珍珠重新流通,百姓重新过上好日子。这个典故也被王勃写进了《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将,他出身于一个学贯坟典、兼通百家的大宗之家。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著名的学者,历经二代写成了《汉书》。然而,班超并不满足于钻研典籍,他有着更大的志向和抱负。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北征匈奴,正式开启了其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他先后征服了鄯善、于阗、疏勒、龟兹、焉耆、姑墨、月氏等西域五十余国,使得东汉王朝的北境“无劳远之虑,无仓卒之忧”。这个典故也被王勃写进了《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五、滕王阁的游览体验

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滕王阁的脚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千年古阁,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滕王阁的阁前东广场,名为“太极广场”。这个广场的设计非常精巧,采用了历史最悠久的先天八卦图案,寓意着滕王阁是1989年9月9日重阳节落成的。广场两边是“双廊四亭”,设计得非常古雅。四亭分别取名“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都取自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接着,我们登上基座台阶,直通主阁上两层大平台。主阁坐落于平台之上,临坝而建。在第一层平台上南北各建一亭,名压江亭、挹翠亭,并以长廊连接。与主体建筑形成了一个中国汉字“山”字。北侧堆叠假山与庭院,深幽安静,其中有碑林;东侧凿池灌水,以水池为纽带,低回优雅;南侧为江南园林式庭院,明洁古朴。

 

登上滕王阁的顶层,我们可以远眺赣江两岸的美景。滚滚的赣江水东流不息,两岸的风景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描绘的那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刻,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与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诗文的文人墨客们产生了共鸣。

用户点评
    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