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编号:37
票数 :31
排名:12

古韵悠长,探秘安义

已结束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安义古村群。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村落,感受赣派建筑的独特魅力,探寻古代赣商文化的精髓。

今天的安义古村群位于南昌市所辖安义县南面约十公里的西山梅岭之麓,由京台、罗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三大村落分布错落,成鼎足之势,村间有长寿大道、祈福古道和丰禄大道相通,相距仅一里之遥。三大村里相互独立,却又相伴共生,村民们以“福”“禄”“寿”互汇,共同构成了这片幸福、美丽的村落。

谈到安义古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历史最悠远的京台村,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罗田村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水南村建设得稍晚,但迄今也经历了六百多个春秋。这些古村落远离喧嚣,保存了大量的古建民居,如石牌坊、古井石槽、古戏台、砖石大门、四十八天井古屋等,这些独具古韵的老物件,向大家传递出这片村落的底蕴与辉煌。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京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这座牌坊是刘姓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刘向而建,上面铭刻了刘向的人生事迹。牌坊巍峨壮观,是京台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京台村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是安义古村群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村落。该村有刘、李两大姓。刘姓村民为汉代学者刘向后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迁居此地。明初洪武年间,李氏之祖则由朝廷授封而落户于此。继续前行,我们会看到一座古戏台。这座古戏台建于乾隆年间,是当年村民们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据记载,仅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就有十几个戏班来此演出。如今,古戏台依然完好保存,成为了游客们了解和感受古代戏曲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京台村,还有一座著名的建筑——墨庄。墨庄是刘姓家族的书屋和藏书室,也是当年有志少年们读书求学的地方。走进墨庄,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仿佛还能听到那群少年琅琅读书之声。整个墨庄私塾有一亩多地,包含了公子、小姐、先生的起居室、书房,而墨庄之名也颇有来历。

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刘式的人,原本是在朝廷做官,可他生平酷爱读书,连死后留给子孙的都是满屋子的书。他妻子看着满屋子的书对子孙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留下遗书千卷,如同墨庄,你们一定要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后来刘式的儿子们在墨庄中刻苦攻读,都学有所成。因此,这事不但传遍江西还传到全国,很多地方都把书院起名“墨庄”,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是作为一个私塾,却拥有如此大的一间“教室”,是因为子孙繁多吗?其实并非如此。原因是主人家会让穷苦孩子来这里上课。过去的商人家产做得越大,往往越重“学”。家产越庞大,越担心子孙后代不能控制自身的利欲,因此想要孩子光宗耀祖就得重学、重家风,想做好商人,首先要做好人。如此重学,可想而知私塾先生的地位之高。而私塾先生给学子们的头几个字,会是什么呢? 答案刻在这八扇门上也就是八个字。这八个字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些祝愿一方面承载了对这些莘莘学子的期许与祝福,另一方面是训导学子们要注重孝悌。江右商教学既遵从古礼也讲究创新,把这样的字刻门上,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先生不直白的雕刻孝字,却使用我们常说的两句祝福语让学子们记住“百善孝为先”。

走进墨庄,可以看到一座名叫“曦庐”古建筑。“曦”代表晨光、“庐”代表简陋的屋子,这样庞大的一个建筑,取了一个这样矛盾的名字,我们不禁疑惑,房子的主人是谁呢?主人有三位,分别为刘章达、刘华松、刘华杰。因为这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父子三人,修了32年才修建完成的民居。

曦庐始建于1735年,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豪宅”。何出此言?因为这可是朝廷应允监督的制币厂,现在我们称作“印钞票”,古时候则称为“官宝炉”,该房主人是江右商人。江右商人有一大鲜明特点,即看重宅邸,有资粮后首先则是整建家宅。这一点与现代人思想则不谋而合。赣商尚儒好平和,重视安居乐业,因此这户人家安排兄长在外经商,弟弟则在家建设家宅,兄弟二人互相扶持,互进互助,费工期32年,终于将一所小户扩展成为一个占地仅67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这一庞大的建筑面积,注定了其内部的构造是繁复的。为了解决户与户之间的交通问题,甚至在宅邸中建有巷子。其中房中有房,共修了三十栋,由三条巷子相连接。虽然在太平天国时期曦庐被毁掉了一部分,但现在依然还保存着近3000平米,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

江右商大户的住所天井尤其多,原来曦庐也被称为“48天井”。被毁后,至今依然还有28个天井。同时这个民居是我们的省级文保单位,也被誉为清代江南地区乡村建筑荟萃。

除了这些著名的建筑,京台村还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民居。这些古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饰精美,是赣派建筑的典范。漫步在古民居之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赣商文化的浓厚氛围。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罗田村。罗田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是安义古村群中另一个重要的村落。该村均为黄姓,传为祝融帝后裔,为避战乱,于晚唐广明年间由湖北蕲州迁徙至此。这一迁徙不仅为罗田村带来了新的居民,更将祝融帝族的血脉和文化传统融入了这个古老的村落之中。民谣有云:“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黄。”足见罗田黄家名声之大。

罗田村以宗祠为核心,各房系以里甲为单元,平行发展,每一甲都有本甲的门头、香火堂、水塘、碾槽、坪场、水井等供一甲之人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各甲之间给排水系统融会贯通、小巷蜿蜒相连,交通尤为便利。当时香客赴西山万寿宫朝拜许真君,罗田村是必经之地,因此商铺比肩、商贾云集,其繁荣程度一时无二。唐代黄樟生机盎然,“寿康”方井泉水甘洌,驻足古村,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现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古街、麻石板道、古车辙以及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些古迹见证了罗田村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在罗田村,有一座著名的建筑——世大夫第。世大夫第是罗田村黄氏先祖克昌公第27世孙黄秀文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始建,历时38年建成。整个建筑占地5500平方米,总计有12个厅堂、36对厢房、108间起居室、48个天井,也是罗田村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之一。

此外,还有一棵千年古樟屹立在罗田村内。这棵古樟至今已有1130多年的历史,直径达3米、围径近10米,需要6个成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这棵古樟更是成为了古村生生不息的象征。据林业部门专家介绍,这是至今为止南昌地区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樟树之一。在古樟北面的文化墙上刻有罗田籍书法家黄天壁手书的认祖诗,以及岁田才子黄兰芳的“罗田八景”诗与石刻八景图,这些作品为罗田村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

我们来到了本次旅途的最后一站,水南村。水南村村民为古罗田村黄氏分支后裔,于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此开辟了新的村落。水南村现存的古屋规模宏大、装修考究、雕饰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在水南村,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黄氏宗祠。黄氏宗祠是水南村黄氏家族的祭祖场所,也是村民们举办各种庆典和活动的中心。有大量的文物和古迹保存于宗祠内,如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等,这些都形象地展示了古代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和精湛艺术品位。

除了黄氏宗祠,水南村还有一座著名的民俗馆——水南民俗馆。这座民俗馆陈列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古代遗存,如古代农具、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这些深厚古朴的旧物展示了古代赣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民俗馆的游览,我们得以近距离地了解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行走在水南村的乡道野畔,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采用青砖加石材的构造方式,展现了赣北建筑的风土民情。古民居内的雕刻和装修更是精美绝伦,让人流连忘返。这些陈旧而不失典雅精致的装潢、镂刻,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古代赣商的智慧与辉煌。

安义古村群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荟萃之地,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被保留在这里。古村的祠堂庙宇之中,我们可以不仅能看到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民居的门窗梁架之上,我们还可以欣赏到细腻的木雕和砖雕艺术;村落的古戏台之畔,我们仿佛还能听见古代戏曲的悠扬旋律。

此外,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依然完好地保留在安义古村群中。如舞龙舞狮、打年糕、唱大戏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切身领略到赣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时光变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安义古村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一方面,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古村的保护和管理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也逐渐侵占了古村的空间和风貌。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了对古村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确保了古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加强了对古村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保持了古村的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最后,加强了对古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安义古村群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未来,安义古村群将继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古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推动古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义古村群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过这次游览安义古村群,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感受古村的宁静与祥和;你可以走进古民居和古建筑,感受古代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你可以聆听古代戏曲的悠扬旋律,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你还可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感受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最后,祝愿大家在游览安义古村群的过程中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用户点评
    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