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游客,您现在看到就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西江第一楼滕王阁。请问下大家“三大名楼”知道是哪三座吗?不错,就是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和我们南昌的滕王阁。那么这三座楼阁又是因何而出名的呢?有句话说“阁以文传”意思就是这些楼阁是因为一些文章的原因,而扬名天下。湖北的黄鹤楼是因为崔颢著名的诗词《黄鹤楼》中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闻名与世。而岳阳楼的出名则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的点睛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至今。那么滕王阁是因为谁的文章而出名呢?它是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史的。这篇序文的全名叫《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而正是序文中的绝妙之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滕王阁历千年而不衰。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古谣说:“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是倒塌之意;“豫章”就是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都是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绳金塔称之为“旱笔峰”。古人说:“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的神圣地位,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
这座楼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时候,由担任南昌都督的李元婴建造。说到李元婴可能各位游客朋友会觉得不熟悉,他是唐高祖李渊第22个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弟弟。秦王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个儿子,他哥哥李建成是太子,按照封建王朝的继承制度,应该是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所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权。而之后他也担心他的弟弟们会来效仿他,为了稳固皇权,李世民就将他的弟弟们陆陆续续都弄到其他地方去做王爷,分化他们的势力和权力。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六月,李元婴受封滕王,他从京城长安去了山东滕县当王爷,实封千户。
在山东滕州担任滕王期间,李元婴就兴建了第一座“滕王阁”。这个“基建狂魔”,在有了这座楼阁之后,却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大兴土木、苦心营造亭台行宫。最终,他因为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引起了当地老百姓极大的愤慨,险些酿成“民愤”。
为了平复和安抚当地百姓的情绪,李世民把自己这个“好弟弟”迁金州任刺史。李元婴被贬后,他在滕州苦心经营的那些亭台行宫就没人打理了。最终,历史上的第一座“滕王阁”也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被彻底毁了,再没有重建。
而李元婴任职金州后,又因为经常欺压当地百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民愤四起。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本来按道理皇帝驾崩,全国各地的官员和百姓都必须为皇帝哀悼。可是在皇帝驾崩居丧的那段日子,李元婴竟然邀请了很多贵宾和亲朋好友在家大摆宴席,观赏歌舞,对驾崩的哥哥李世民一点哀思都没有。
公元652年,唐高宗李治以李元婴在金州任职期间的种种劣行,以及太宗丧期公然召集僚属“莺歌燕舞”,不但下御旨严词切责,就是把他骂了一通,之后不得不下令将自己的这位“好叔叔”迁到苏州当刺史,让他思过。这个李元婴最喜欢的就是看歌舞乐伎们唱歌跳舞,所以到苏州上任后,他还是招来一班歌舞乐伎,仍然是我行我素,没有一丝一毫的收敛。高宗李治知道后一气之下又将他从苏州贬到洪州,也就是现在的南昌,改任洪州都督。
当时的洪州还是个蛮荒之地,是安置谪降官员的地方。这李元婴知道洪州的情况后,害怕那边很难找到能歌善舞的歌姬,便从苏州到南昌上任的时候,带了一批歌姬到南昌。可当时南昌城里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所供他玩乐,只好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但这毕竟还有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李元婴爱好狩猎,相传在南昌的时候,他定期到南昌郊外的山林中打猎取乐。有一次追逐猎物到了赣江东岸的南浦,就是现在南昌城西南的广润门外。追到这的时候,这李元婴发现江边的景色非常漂亮啊!高兴之余,这王爷命人摆上酒席,招来歌舞乐伎们在江边跳舞做伴,边欣赏风景边看歌舞。但当时赣江边上到处都长满了荆棘,而且地上还坑坑洼洼,这些歌舞乐伎跳的是跌跌撞撞,一点舞姿的美感都没有。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刘世昌的幕僚就建议李元婴:说王爷,您看能不能这样,我们在江边修建一个楼阁,一来可以观赏江边美好的景色,二来又可以方便歌舞乐伎们施展舞姿。李元婴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回府后召集能工巧匠择日修建楼阁,以他一个王爷的身份和财力,很快一座雄伟的楼阁就在赣江边上建起来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座滕王阁。李元婴于是把自己盛宴歌舞的地方改在这里。李元婴在这楼阁不是吟诗作赋,便是亲自伴奏,欣赏歌舞,可谓是比神仙过的还快活。
这个李元婴在南昌修建后滕王阁没多久,再次因为荒废政事,搜刮民脂民膏这些不得人心的事,被他侄儿皇帝唐高宗李治贬到安徽滁州。之后又转寿州刺史,没多久又去了四川的荒僻之地隆州任职,隆州就是现在的四川阆中,据《舆地纪胜》记载:李元婴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大修宫殿高楼,称“阆苑”,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后来合称“滕王阁”,这就是中国第三座滕王阁,只不过规模小了很多,杜甫诗中写到的滕王阁便是这里了。最后李元婴又到梁州任都督,死在了那。
这三座滕王阁,山东滕州的是唯一被毁,且也未重建的滕王阁。我们南昌的滕王阁因为有王勃这位大才子亲自打call而爆红;阆中滕王阁也有幸流传至今,并被开辟成滕王阁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
转回头咱们说说这建阁之人李元婴。李元婴历经初唐的五个皇帝,也算是长寿之人了。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滕王李元婴怎么能在那么多事的初唐,历5个皇帝之久?其实,这也和他会装疯卖傻有关,据一些历史专家的推断,李元婴在各地任职期间所做的荒唐事,很多都是故意而为之,是要做给他哥哥李世民和他的侄皇帝李治看的,我没有夺帝的野心,我只是个荒唐之人,所以才能保全性命历5个皇帝之久。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和黄鹤楼都叫楼,怎么惟独南昌这座叫做阁呢?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楼是重屋,就是两层以上的房屋。阁是传统楼房的一种,原本是指是架空的楼,由干栏建筑的木阁楼,演变而来,什么叫干栏建筑?就是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目前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还能看到这样的建筑。其实楼与阁在建筑形制上很难真正区分,日出生活中,我们常常将“楼阁”两个字连用。一般阁都带有平座,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像我们面前的滕王阁就是这样。
要说区别的话,恐怕最明显的就是它们使用功能的不同。楼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像我们刚说的那两大名楼都主要为了军事的需要建造;而阁仅限用于登高远眺、娱乐、藏书、供佛等方面。如上海市著名的沉香阁是佛阁,北京的文渊阁是藏书阁。当时建造滕王阁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干嘛的呢?滕王李元婴把它用于观赏歌舞,是作为娱乐用途的!之后又成为南昌一处接官洗尘、饯别送行的场所。历代的滕王阁及其附属建筑,基本上是官建官管官用。这座文化大殿堂,在历史上曾是游观、雅集、歌宴、拜诏、迎送、祭祀之地。
滕王阁从653年建成到上个世纪末,滕王阁在这将近1400年的历史长河中修建次数竟达28次之多,其中唐代5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次的修建呢?这和南昌的地理位置有关。南昌地处吴头楚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滕王阁又背城临江,建在显著的地理位置上,所以大都毁于战火或江岸的坍塌及水火灾害。
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这年的10月9日,北伐军对南昌形成包围之势,负隅顽抗的北洋军阀守城将领张凤岐、唐福山、岳思寅赏洋两万元组织工兵400余人,搜索城内商店贮存的煤油,让士兵将城内数十部消防用的手摇水龙搬上城楼,喷射出煤油和硫磺,在南昌城四周建立一道火墙,将北伐军攻城部队阻于其外。一时间,惠民、广润、章江、德胜四门外的商店民居全部烧毁。大火延烧三日三夜,总计烧毁民居万户以上。滕王阁在熊熊烈焰中轰然倒塌,成为一片废墟,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
1935年,当时的江西政府也曾以重修滕王阁的名义向社会各界筹募专款,结果只是装模作样,不了了之。1937年抗战爆发,南昌沦陷后,滕王阁旧址被日寇辟作养马的场所,当时只剩六小间平房及一些参天大树。
1942年,当时的国民党江西政府打算重修滕王阁,江西省建设厅厅长杨绰庵为重修滕王阁还从南方募捐了万元大洋。就在这个时候,杨绰庵的师兄-----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和他弟子莫宗江前往南方考察古建筑路过江西,于是杨绰庵邀请梁先生为重修滕王阁绘制草图。梁思成便根据当时南昌“天籁阁”所收藏的宋代宫廷画《滕王阁》绘制了八幅草图,因为缺乏更详细的资料,草图只做了平、立、剖面及渲染图,也就是主阁部分的草图,而未涉及到内部构造。
梁思成、莫宗江的设计图纸绘出后,马上交给了省建设厅,而且没有收取任何设计费,当时省厅为表谢意,还给予了中国营造学社一些资助。
梁先生的大作也命运多舛。当时战事正烈,先是被闲置,更遗憾的是抗战胜利后杨绰庵又调离江西,建阁的宏愿化作泡影。而在抗战胜利后,当时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的各级官员都着急赶着回南昌,这些草图就被当成废纸扔在了抗战期间的临时省会泰和。幸运的是,这些草图被一位细心的南昌民间收藏家王咨臣找到并收藏。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最高一层的阁檐下那“滕王阁”三个字,也源自王咨臣的新风楼。重建滕王阁时,王咨臣把自己收藏的有苏东坡拓本墨迹的《晚香堂苏帖》免费借出,“滕王阁”三个字就是从该书中辑录放大而成的。
1957年江西省文化部呈送《重建滕王阁意见书》,确定以1942年梁思成、莫宗江的设计方案为基础重建滕王阁。梁思成得知消息后特别提示江西省文管会:“滕王阁原是建在城墙上的,因此重建时也应为它建一个高约十公尺左右的高台,以代原来的城墙。”
然而,因为一些历史客观原因,多次重修滕王阁的计划都未能实现,直到1983年,重建滕王阁的决议才正式提到议事日程,并成立重建滕王阁筹备委员会,1985年10月14日破土动工奠基重建,1989年10月8日,也就是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历朝历代的滕王阁虽然屡废屡建,但都不是在原址上修建的。像最早的滕王阁位于现阁靠东100米的位置,清代时位于现阁靠南300米的地方。
而在当时为重修滕王阁选址时共参考了38个地点,最后才选择到我们现在这个位置,为什么选择这里呢?这个位置原来叫新尾洲,没有任何建筑,只有一片沙滩,且水利部门正好要在附近建河堤,此地重建还可以利用河堤的高度。滕王阁从宋代以后最高也就是两层,包括我们刚刚说梁先生画的草图也是两层,所以1987年重建的时候也是想设计两层,据当时重建的总工程师-----梁思成的门生陈星文说,在打完桩后不久,当时武汉市一位副市长来我们重建工地考察,见到图纸后便提出建议,认为根据当时选址的环境,两层的楼阁过矮。经过再三考虑,最后的设计图便改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主楼全高57.5米的建筑。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主阁的高度只比武汉的黄鹤楼只高了6.5米。在历史上,滕王阁规模最大的时候,也仅仅是宋代一座18米高的楼阁,这比历朝历代的滕王阁都要雄伟许多。
现在我们面前看到的滕王阁采用的是仿宋建筑风格建造的,为什么要采用仿宋结构呢?因为宋朝离唐朝隔的时间比较近,建筑风格比较接近,同时宋朝的建筑风格又是在唐朝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如今的滕王阁主要是依据当年梁思成和莫宗江绘制的《重修滕王阁计划草图》,并且参照相当于现在建筑规范的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建成的。.
整个滕王阁采用的是明三暗七形式,就是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外回廊的建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层,而其实里面还有三个暗层和一个设备层,这个就是七层了,再加上底座是两层高台,总共有九层,所以在最高的明层我们会看到里面有一块匾额,上书篆书体的“九重天”三字。
我们看到最高处匾额上写的“滕王阁”三个大字就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苏东坡题写的,匾额的下面就是我们滕王阁观看江景和南昌风貌最好的楼层---第五层,这是一个明层,这里有一块匾额上写“东引瓯越”。再往下就是第三层,也是一个带外回廊的楼层,这也是一个明层,上面有一块匾额上书是“江山入座”。而再往下一层就是我们等会要进入主阁的地方,这又是一层带外回廊的楼层,这里大家又看到了一块匾,这叫“九龙匾”,它是生漆为底贴金匾额,这匾额上的四个字,大家来猜猜是什么字?从右往左看,他们分别是“瑰伟绝特”,玫瑰的瑰,雄伟的伟,特别的特,绝无仅有的绝,这四个字便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诗句。唐宋八大家有七个来过滕王阁,却只有韩愈没来过,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袁州就是现在的宜春。在新修的滕王阁完成后,他却没空过来,为了表达自己对滕王阁的崇敬之情,所以写了篇《新修滕王阁记》。开篇便写道:“予少时则闻江南多灵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这四个字就是取自他的诗句,但书法作者却并不是他,而是用了唐朝著名的狂草书法家怀素的字,怀素799年就去世了,所以这里是摘取了怀素的字,拼成的一块匾。怀素非常好酒,每次酒醉后就提笔写字,也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但他的字是人醉字不醉,草书中行而不散,怀素的狂草对毛泽东深有影响。
也正是因为韩愈的这篇文章,滕王阁有了它的一个别称“西江第一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取韩愈“江西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之意,为滕王阁改名为“西江第一楼”。
好了,各位朋友们,滕王阁的概况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走进这座文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