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樟村镇板灯:不见灯火流转 不断民俗传承
大江网/上饶头条客户端讯 吴梦玲、记者王敏君报道:“停了两年,手艺都有点生疏了,还好年轻人们也都在学,这门手艺不会失传。”樟村板灯手艺传承人黄腮香说道。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上饶多处元宵闹花灯的风俗活动均告暂停,享誉赣浙边际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山县樟村镇板灯活动已有两年未成举办。

樟村板灯又称桥灯,是玉山县樟村镇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相传始于盛唐,兴于明清,尤以清朝康熙年间为最,久负盛名,称誉四方。樟村板灯由头灯、子灯、尾灯三部分组成。每逢元宵时节,樟村镇各村都要舞三夜板灯,家家户户迎接灯头,以接福纳祥。
今年刚好古稀之年的黄腮香老人是樟村最知名的板灯制作大师,从事板灯制作近60年,从小就开始学习制作,她做的板灯灯花美、灯笼牢,深受舞灯人的喜爱。“板灯制作要颇费一番功夫,竹架为骨,灯花做皮。”黄腮香让家人把藏在阁楼里一年多的板灯制作材料搬出来,开始向我们展示板灯制作的过程。

首先是搭灯骨,老人把一根根竹篾条轻轻折出6个小节,再连成一圈,用铁丝扎牢,根据灯口、灯颈、灯腰、灯底选择不同长度的竹篾条,最后用短木棍一一进行连接,搭出一副完整的灯笼框架。接着是剪灯花,这是老人最拿手的活计。只见老人把一张红纸娴熟地巧妙折叠,然后用剪刀三两下就剪出来一张水波纹的灯花。最后把灯花用浆糊粘在灯骨的纸板上,里面一层,外面一层,再插上塑料制作的鲜花,一盏精巧的樟村板灯就制作完成了。舞灯人把板灯固定在板凳上,再插上蜡烛,就可以扛出门去,与乡邻们一起组成长长的板灯龙,舞出别样的元宵风采。

虽然板灯活动已经中断了两年,但是当地群众相信一旦疫情稳定,板灯又会很快热闹起来。“这是我们樟村镇的传统,也是大家的一份期待,每年闹一次板灯,就是乡邻亲友们的一次大团圆,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把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带动起来。”未来樟村板灯一定会越办越红火,办成一个带动樟村旅游人气和发展活力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