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视野、感人细节,这些重点纪录片值得一追!
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结合,还引入了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技术;
将党史教育和艺术鉴赏有机融合,在美术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
移步换景,在地点、人物、事件的勾连中还原历史现场……
一部好的专题纪录片,既要有宏大的视野,又有生动感人的细节,还要有精美的影像语言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思想伟力。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纪录片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广电总局精心组织、认真推选,确定了《敢教日月换新天》《诞生地》《红船》《风华正茂百年青》等86部重点片目。
这些纪录片,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值得一追。
《敢教日月换新天》
政论情怀、故事表达

《敢教日月换新天》片头
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史,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为主线,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一部影像“大传”,《敢教日月换新天》有着卓越的思想高度,片中还穿插了不少详实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该片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结合的手法,努力做到“政论情怀、故事表达”。
例如第十一集中,就用“三件小事+98抗洪”串起了历史的进程。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讲述,让很多网友受益匪浅,还有人表示“建议全文背诵”。

《敢教日月换新天》纪录片截图

网友微博评价截图
它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有生动感人的历史细节。例如马毛姐的故事,就引发了网友刷屏致敬。
渡江战役期间先后有320多万民工参与,筹粮筹船,出人出力。当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手臂中弹依然咬牙坚持,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马毛姐是年龄最小的模范,她收到的奖状上写着“渡江英雄马小姐”。
《敢教日月换新天》纪录片截图

网友评价截图
全片制作了长达126分钟的4K超高清三维动画,并首次在片中部分使用了8K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了人工智能(AI)影像修复技术。
《敢教日月换新天》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播出,央视纪录频道以及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云听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总台各语言节目中心还将推出44种语言的海外版。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党史教育和艺术鉴赏有机融合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纪录片截图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美术作品。
《五四运动》《井冈山会师》《长征》《地道战》《北平解放》《江山如此多娇》……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优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经典作品,都在节目中一一呈现。
一百多年前的进步青年是怎样留法勤工俭学的?《南泥湾》中焚烧荒草的烟气和军旗在风中烈烈飘舞的效果是怎么出来的?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背后有什么故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增进艺术的鉴赏有机融合,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更有贴近性。
为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的主创团队运用手绘素描,VR、AR等技术手段辅助美术作品呈现,让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美术经典中的党历》做出了一个全新的探索。目前,该节目正在 CCTV-1 22:30档热播。
《诞生地》
移步换景,深入上海历史深处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诞生地》,用五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依托散布上海的众多红色纪念地,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的重大问题。同时,站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这部纪录片也将带领观众在回望光辉党史中感受思想伟力。
《诞生地》强调人物、事件、地点的勾连,从具体的历史人物进入,搭建起历史的舞台,注重“空间”的衔接。
镜头将带领观众从老渔阳里2号出发,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所在地。追随历史的脚步,《诞生地》走进了中共一大纪念馆、新老渔阳里、毛泽东旧居(甲秀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六大后中央政治局机关纪念馆、中央特科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央秘书处旧址等包含“一馆五址”在内的三十余处红色遗址、旧址及纪念设施。
整部纪录片如一张徐徐展开的“红色地图”,在地点、人物、事件的勾连中还原历史现场。
附:国家广电总局推荐重点纪录片名录





(图片来源:片方、国家广电总局官网、微博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