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省粮食总产量达438.5亿斤
原标题:
良田良种良技合力保障粮食高产,2021年江西省粮食总产量达438.5亿斤
赣鄱粮仓今年再次交出丰收答卷

农民正忙着收割水稻。 袁昕 图

丰城种粮大户雷应国的稻田迎来了大丰收。
江西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以全国2.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3.25%的粮食。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江西省粮食播种面积5658.2万亩、粮食总产量438.5亿斤。昨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这是江西省连续9年保持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创近4年来新高。江西省为何能连年丰收?如何走稳粮食稳产之路?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数据
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430亿斤以上
宜春丰城市,是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今年40岁的雷应国正在一间新建的厂房工地上忙得满头大汗,“我今年筹资了1000多万元,打算建一条现代化优质大米加工生产线,实现一粒种子到一粒米饭的全过程呈现!”
荣获过“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的雷应国是丰城市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了第一个租用植保无人机实施病虫害防治、第一个实行工厂化育秧等当地种粮的5个“第一”,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转型。
经过10多年发展,今年,雷应国自种粮食5000多亩、接到粮食订单(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面积29000亩。
一片片金黄黄的晚稻收割完毕,一粒粒稻谷装进了编织袋,今年11月初,雷应国种植的水稻全部收割完成。在江西省的农田里,像雷应国这样的农民不计其数,他们个个满脸笑容。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1年江西省粮食播种面积5658.2万亩、总产量438.5亿斤,比上年增加5.7亿斤,增长1.3%。
数据展示了江西农业发展的成果,2021年粮食总产量438.5亿斤、2020年粮食总产量432.8亿斤、2019年粮食总产量431.48亿斤、2018年粮食总产量438.14亿斤、2017年粮食总产量444.34亿斤、2016年粮食总产量446.88亿斤……江西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430亿斤以上,创近4年来新高。
“按照江西省4565.6万人来算,以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对照,江西省人均粮食占有量是960余斤,远超全球人均800斤的粮食占有量。”昨日,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刘松告诉记者。
良田
全省已经建成2308.5万亩高标准农田
2021年5659.2万亩、2020年5658.6万亩、2019年5497.7万亩、2018年5581.5万亩、2017年5679.5万亩、2016年5710.9万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长期以来,江西省稳定增加土地种植面积,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
江西省多山地,很长一段时期,农田分散,高低不平、大小不一。2017年,江西省率先在全国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际行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7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79万亩,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提升,亩均粮食单产提高100斤以上。如今,江西省的农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撂荒地变连片田,机耕道四通八达,水泥渠修到田头,智慧田成新样板。
眼下,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期”,九江市湖口县均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点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只见大型机械穿梭田间地头,忙着平整土方,修整机耕道……入冬以来,湖口县抢抓冬闲时节晴好天气,扎实推进全县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确保来年农业增产增收。
“我们镇今年高标准农田共涉及5村(社区),连片规划建设面积近8000亩。通过土地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有利于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也能种上高质量的水稻及其他农作物,实现增产增收。”湖口县均桥镇农技站负责人江相勇称,预计在今年底前可完成土方平整工程量的80%,其他工程项目将于明年春耕春种前全部完成。
“目前,全省已经建成2308.5万亩高标准农田。按照全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5年,全省要建成3079万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建成3330万亩高标准农田,也就是说,将来全省80%以上的耕地要建成高标准农田。”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耕地保护处副处长杨智钦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的粮食产量比普通农田产量至少多100斤以上。
良技
机械化种粮帮农户节约成本
从抛秧到机器插秧,从人工施肥到无人机喷药,农业科技为粮食丰收插上了翅膀。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种粮大户”都实现了机械化种粮,旋耕机、无人机、收割机,成为“标配”。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周波介绍道,截至2020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以上。
在抚州市临川区“种粮大户”李检发的农机仓库,停满了各种农机。李检发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他不断更新农机设备,如今翻耕、插秧、收割等环节都是机械作业。
好农机助力高产田,规模化的粮食生产呈现重资产化、全程机械化趋势,如何将这些资产以有效的方式在生产管理中盘活,是一大考验。
“一台十几二十万的农业机械设备并不便宜。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增加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再通过金融的手段,解决农民的投入问题,比如农业贷款,政府负责80%的利息。像是机插,省补在15%补贴的基础上再增加30%。”周波告诉记者。
宜春高安县黄沙岗镇狮子村的“80后”种粮大户刘迎锋就是这些惠农政策的受益者之一。自回乡创业当农民以来,她陆陆续续购买了一些价值达30多万元的机械设备,每次都是现学现用。慢慢地,她不仅会开拖拉机、收割机,还会使用植保无人机播种、施肥、喷药,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新型职业女农民。
刘迎锋告诉记者,“科学化种田打破传统模式,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补贴越来越大,现在当新型农民已经很轻松了!”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率先布局全省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智慧农场”工程等。
良种
培育新品种提升种子保供能力
江西人种水稻,不但追求数量,还对质量精益求精。今年夏季,中国科学院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测产现场会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举行。现场检测到的数据显示,该品种水稻在人工抛秧种植田和机插秧种植田的平均亩产达1135.28斤。“中科发早粳1号”正是江西省农科人员追求稻谷品质的一个体现。从种子源头开始改良的稻谷品种,让大米米质优、食味佳。
“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江西省已成立2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病虫害、栽培、质量控制、清洁生产等岗位专家,同时,设立4个综合事务配网站。”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四级调研员吴加发告诉记者,通过产业体系建设把省内一流顶尖的农业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更有利于解决田间地头出现的技术问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这些农科人员要攻关的问题之一就是提高、保障种子质量。
记者了解到,近日,樟树市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做试验示范品种的筛选、试验示范区的建设、室内考种、数据整理和主推品种遴选等各项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全年技术总结工作,预选出2022年早、中、晚稻主推品种,为来年的水稻良种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九江永修县江西普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胜农业”)种子包装车间则不断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一袋袋的小包装种子从加工流水线井然有序的流出,生产车间一片繁忙。
据普胜农业的负责人杨斌介绍,该公司2015~2021年生产加工水稻良种累计超0.246亿斤,累计产值突破5亿元,并有核心制种基地16000多亩,为当地现代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持。
在江西省,像普胜农业这样的现代化种业企业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江西省将把现代种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重要内容来推进,改扩建国家杂交水稻、区域性蔬菜良种、水产原良种场等国家级繁育基地,全力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种业自主创新、着力提升种子保供能力。
正是得益于良田良技良种,江西省“生态粮仓”又一年迎来了大丰收。(朱莹 晨报见习记者 米晓彤 记者 谢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