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赣剧之乡 唱响文化之美

2022-03-04 20:42 阅读
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江西景德镇乐平市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中国古代戏曲声腔乐平腔的诞生地,也是当代赣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2021年年底,乐平凭借流传千年的赣剧这一特色民间文化,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乐平赣剧的发展史

“乐平的戏曲文化,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兴起,到元代诞生了元曲大家赵善庆。明代,由弋阳传来的弋阳腔,与乐平方言及民间音乐融合,发展为‘乐平腔’”。

▲乐平是赣剧主要流派饶河戏的发祥地

进入清代,乐平进一步成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来自湖北、安徽的乱弹腔、金华的昆腔,纷纷流入乐平,原唱高腔的乐平班吸收了这两种声腔,丰富了剧目和表演技巧,经过几代艺人的创造,于清代中后期形成了融高、昆、弹为一体的多声腔新型剧种。由于这个新型剧种流行的中心为包含乐安河和昌江的饶河流域,于是被称为“饶河戏”,也称“饶河调”。乐平便是“饶河戏”的发源地之一。从清代中期,到民国中期,乐平的饶河班不仅数量众多,且艺术水平高超,出现了著名的“饶河戏四大名班”和大批著名演员,影响遍及周边县境和皖南、浙西、闽北一带。

民国后期,由于战争及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等原因,乐平戏曲陷入低谷,到1949年,仅剩两三个班社活动,饶河戏濒临消亡。

▲ 乐平“赣剧”成果保护显著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西省首任文化局长、乐平籍著名剧作家石凌鹤倡导下,将饶河戏与流行于信河流域的信河戏合并,称为“赣剧”。同年,乐平成立了第一个隶属于文联领导的赣剧小组。翌年,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专业赣剧演出团体——乐平县赣剧团。1954年,乐平县赣剧团作为上饶专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佳绩。与此同时,全县业余剧团风起云涌,最多时达到上千个。作为著名的戏曲之乡,乐平在中国戏曲发展史尤其在江西赣剧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乐平被江西省文旅厅命名为“赣剧之乡”。

乐平赣剧的特色亮点

赣剧中的高腔,即为弋阳腔演变而来的乐平腔,由于乐平是弋阳的紧邻,弋阳腔北上,乐平是第一站,因此,乐平腔是弋阳腔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声腔,对研究我国戏曲声腔的演变历史有着极大的价值。乐平腔在弋阳腔“不被管弦,击节而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滚调”,并将“调喧”的弋阳腔委婉化,丰富了声腔的表现力;赣剧的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赣剧的行当设置,延续了明代弋阳腔的体制。赣剧的主要创始人石凌鹤是乐平人,他不仅合“饶河信河”为一,创立赣剧,而且亲自为赣剧编写了《梁祝姻缘》《换魂记》《西厢记》《胭脂狱》等许多经典剧目,被称为“赣剧之父”。而石凌鹤的故居就在距乐平市区五公里处的大田村。

▲“赣剧主题”广场

乐平赣剧的传承发展

乐平一直是赣剧名角荟萃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初,李福东、龚泰泉、李南水等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为赣剧的重生和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江西省赣剧院的许多演员都是他们的传人。李福东的代表作《江边会友》1954年被拍摄成教学影片。当代代表人物有徐晓兰、余江华、胡海栋。

▲赣剧《瓷·心》

2021年年底,作为“2021中日韩陶瓷文化艺术与旅游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重点项目大型原创传奇赣剧《瓷·心》在景德镇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隆重公演。此次公演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景漂”、当地市民、戏迷前来观看。

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乐平不仅有专业创作赣剧的团队,有400多名赣剧专业从业人员,还有170多个串堂班,常年坐唱人员更是多达1000余人,城乡逢年过节都有赣剧演出活动,全市上下学赣剧、唱赣剧、演赣剧的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戏曲演出和古戏台营造齐头并进的现象,在全国绝无仅有。

▲赣剧《烈日秋霜》剧照

赣剧是乐平的亮丽文化名片。近年来,乐平市先后筹措巨资建起了赣剧主题文化广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向大众普及赣剧和古戏台文化;开展了“赣剧进校园、进乡村”活动,打造了“赣剧文化周”品牌和赣剧文化精品村,弘扬赣剧文化,享有“中国古戏台之乡”“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赣剧之乡)”美誉。2021年年底,乐平还凭借流传千年的赣剧这一特色民间文化,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除疫情期间外,乐平赣剧演出非常活跃,年均演出多达700余场,观众更是高达600多万人次。赣剧,早已成为乐平人不可或缺的民间文化艺术精神食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