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江西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一句诗论千年评述

2023-05-05 17:08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纵观北宋文坛,苏轼是毫无疑义的一颗闪亮之星,而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在当时也颇受赞誉。

在诗歌创作中,黄庭坚不仅自己始终追求创新,诗意奇崛,还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理念书写下来,形成了十分有个人特色的创作理论,影响了大量诗人。

黄庭坚画像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的核心,实际上可用八个字概括——“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一说来源于宋人惠洪《冷斋夜话》:“山谷言:......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夺胎换骨的含义实际上是学习前人精妙的、最根本的诗意,而很多人将“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混淆,实际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点铁成金”来源于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故“点铁成金”论实际上说的是要学习前人写得好的诗辞。

而不论是“夺胎换骨”还是“点铁成金”,实际上都能反映出黄庭坚虽然有拜前人为师的思路,但在创作上,他更加强调“换骨”,即在原人思路上进行创新。

但许多人误会了他的理念,王若虚在《滹南诗话》说道:“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

他认为,黄庭坚的“夺胎换骨”论实际上与剽窃无别,只是巧立新名,掩盖事实。但实际上,黄庭坚在那时提出“以故为新”的创作理念,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并非出于个人私心。

中国的诗歌发展史在唐代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鼎盛时期,盛唐时的豪迈之诗、唐末时的悲凉怨诗......众多诗歌珠玉在前,后人很难突破,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提出的“以故为新”的创作方法,无不是给那些因为唐代诗歌之盛而怯于另辟蹊径的诗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事实上,师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中的诗人,也有许多人写出了名句名篇。如陈师道的《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中一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颇有赞誉;陈与义《襄邑道中》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也是极富哲思的名句。此外,江西诗派的徐俯、韩驹、吕本中等诗人,也都颇有自立的气概。

从中国的整段诗歌历史上来看,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学说不仅对当时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当时诗人围绕诗歌创作理论的讨论和宋代诗话的繁荣,也在之后的历史中都引起了长久、广泛的讨论。他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有很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馨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