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被废黜皇位之谜
海昏侯刘贺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经历,莫过于登上皇位27天后突然被废黜。拥立刘贺为帝与废黜其皇位的人,皆为辅政大臣霍光。
为什么刘贺会被废黜帝位?为什么霍光身为臣子却敢废帝?“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开这个谜,要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说起。

刘贺塑像。大江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王祺 摄
“汉之伊尹”
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深得汉武帝信任。武帝晚年决定立幼,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8岁的刘弗陵。
后来,霍光凭借武帝“托孤首辅”的特殊地位,剪灭了同为辅政大臣的上官桀、桑弘羊等政敌,使朝堂形成了“政事一决于光”的局面。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年轻的昌邑王刘贺被霍光以上官皇后的诏令迎请入朝,主持昭帝丧礼后被拥立为帝。刘贺称帝后,尊昭帝的皇后上官氏为皇太后。刘贺称帝27天后,霍光又以上官皇太后的诏令将刘贺废黜。
以臣子的身份废黜皇帝,无论怎么说都是以下犯上,后世也因此事对霍光颇有争议。霍光为什么要这么做?又为什么敢这么做?
霍光决定废黜刘贺的过程中,有个历史细节很值得玩味,这就是他与亲信田延年密谋时的对话。《汉书・霍光传》记载:“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刘贺即位后的行为使霍光“忧懑”,霍光有废帝的想法,却又担心会留下历史骂名,这才找来心腹田延年密谋。田延年摸透了霍光的心思,便引用商代名相伊尹“以下废上”的历史典故,鼓励霍光做“汉之伊尹”。
相传伊尹辅佐太甲帝的时候,因为太甲帝荒淫无道,作为宰相的伊尹把太甲帝流放到其父亲下葬的桐宫去守孝思过,自己代帝执政,接受诸侯的朝拜。3年后,太甲帝改过自新,伊尹又把他接回,重新归政于太甲帝,自己则继续辅佐朝政。
“伊尹废太甲”的典故让霍光找到了废黜刘贺的历史先例。霍光因为废黜刘贺这件事,后世把他与伊尹并称为“伊霍”。后世的权臣们在废黜当朝皇帝时,一般说是行“伊霍之事”。但是,后世对霍光的评价远不如伊尹。
“王行自绝于天”
霍光废黜刘贺后,亲自将刘贺押送到位于长安城的昌邑王府邸,临别时说的一番话,同样值得玩味。
《汉书・霍光传》记载:“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而去。”
“宁负王,不敢负社稷”,霍光的这番言辞,将废帝之举放在了历史正义的这一边,占据了忠义的制高点。“王行自绝于天”,这是霍光对刘贺被废黜事件的定性。
刘贺称帝之后的种种行为,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霍光所说的“王行自绝于天”,印证了2000多年来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法——“刘贺在位27天,却干了1127件坏事”。
以今人的视角来看,刘贺在称帝前后的行为举止,多属于不拘小节之类的放纵行为。比如,刘贺在昭帝驾崩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哀之心;不遵守奔丧的礼仪,在去长安奔丧的路上不吃素食;在进京的路上强抢民女;主持先帝丧礼期间,让下人偷偷出宫去买鸡肉、猪肉等荤食;让昌邑国的乐人在昭帝灵堂的前殿击鼓歌舞;光禄大夫夏侯胜及侍中傅嘉数次谏告不听,反而杖责夏侯胜,诏傅嘉下狱……
这些吃喝玩乐、不听劝谏之类的事情,以刘贺当昌邑王时的行事风格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大事。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而言,这些也算不了什么。之所以当了皇帝反而成了他的罪状,只因刘贺这个新帝碰到了霍光这样一个十分厉害的“首辅”而已。
史料记载刘贺所犯的过错中,真正严重的罪名只有一个,那就是导致霍光“忧懑”的“既至,即位,行淫乱”。史料记载,刘贺与昭帝宫人蒙等行淫乱之事,并下诏给掖庭令,“敢泄言要斩”。刘贺作为昭帝的嗣子,竟然敢动先帝的“奶酪”,实属大不敬。这让霍光抓住了一击必杀的绝佳机会。最终,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等罪状,被霍光废掉帝位。
“未见命高庙”
霍光废黜刘贺帝位的行动,实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霍光发动的这场宫廷政变虽然相当成功,但是废黜在位的皇帝,终究不是人臣应该做的事情。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历史被动,霍光在立刘贺为帝的时候曾留有一手,这便是“未见命高庙”。
“告庙”是西汉皇帝即位时必须履行的一道宗庙程序。只有履行完到太祖庙向列祖列宗禀报自己接任皇位的告庙大礼,才算完成了称帝的所有程序,成为朝堂与宗庙公认的大汉天子。刘贺没有去告庙,意味着还没有得到宗庙的承认。用今天的话来说,刘贺尽管已称帝,还只是个试用期的皇帝,要等告庙后才能转正。
一般来说,新皇帝的告庙仪式,都是在登基典礼之后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如汉文帝从即位到告庙,中间只隔一天。又如《汉书》对昭帝、宣帝、元帝、成帝等皇帝登基程序的记载,都是“即皇帝位,谒高庙”,前后紧密衔接,一步到位。
然而,刘贺登基称帝后迟迟没有告庙,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从整个立帝过程看,霍光对自己选中的这个皇位人选,不可谓不谨慎。
霍光先是让刘贺以昭帝丧礼的主持者身份来到长安城,对刘贺在丧礼中的表现考察一番后,才将其立为太子;立为太子后,又观察一番才让刘贺称帝。
刘贺在主持丧礼期间和立为太子后,虽然暴露出一些不拘小节之类的问题,却并未影响他称帝。霍光让刘贺登基,却又不安排刘贺去告庙,极有可能是霍光有意为之。假如让刘贺称帝后随即告庙,那么,刘贺就得到了祖宗的认可,成了正式的皇帝。到那时,霍光若想将其废黜,将会遭遇更多更大的困难。
霍光给刘贺留的这一手,堪称老谋深算。
宫廷政变
刘贺被废黜帝位的惊魂时刻,《汉书》作了详细的历史记载。事件经过大致如下:
带着昌邑国旧臣外出狩猎游玩的刘贺返宫后,宫廷守卫只放刘贺一人进宫。霍光派人将刘贺从昌邑带来的群臣全部驱逐出宫,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羽林骑士拘捕了200多人,交给廷尉关在诏狱内。然后,上官太后下诏召见刘贺。
上官太后盛装坐在帷帐中,数百宫廷卫士拿着武器,期门武士持戟排列在殿阶下。众大臣依次进殿。太后叫刘贺伏在前面听候诏令。
尚书令宣读弹劾奏章,历数刘贺的种种罪行。弹劾奏章称,宗庙比君王更重要,刘贺没有到宗庙受命,就不可以承天命,应当废黜。上官太后准奏后,霍光叫刘贺起来跪拜接受诏令。
这时,刘贺开始抗争。他争辩道:“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刘贺情急之下的这番说辞,直指霍光这些臣子没有尽到“争臣”的责任。霍光当即打断刘贺的话,说:“皇太后已下令废黜你,你哪里还是天子?”霍光上前抓住刘贺的手,解下他身上的玺印绶带,捧上交给太后,然后押扶着刘贺下了宫殿。群臣跟在后面送行。
刘贺见大势已去,出宫后向西面拜,自我检讨说自己愚昧不明事理,不堪担当汉家的重任。这时的刘贺应该懊悔不已,因为此前已经有人对他奉诏进京发出过预警信号,提醒他要处理好与霍光的关系。这人便是昌邑国中尉王吉。
王吉是刘贺身边的重要谋士,对刘贺喜好玩乐、不拘小节的性格了如指掌。刘贺奉诏进京时,王吉特地上书给刘贺,告诫他要事事顺着霍光,可惜刘贺没放心上。
刘贺从昌邑国带到京城的旧部有200余人。刘贺被废黜后,这批随他进京的昌邑国旧臣大多被诛杀,临刑前呼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呼号中可以看出,刘贺登基之后,随着新君与老臣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刘贺的昌邑国旧部已经在谋划清除霍光以巩固新君地位的行动了。
让刘贺和他的昌邑国臣子们不甘心的是,在这场关乎最高权力的对决中,是霍光而不是刘贺笑到了最后。(黎隆武)
编辑:李坚 实习生 韩梅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