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老屋留乡愁 古城换新貌

2023-08-22 22:13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袁方坤张静报道:古巷幽深,朝丰城老城区西路街古建筑刘家井走去,约300米青石板铺成的巷道直通沿江路。

  巷头文化墙上记载:清朝时,有一刘姓官员在巷口挖一口水井方便市民取水,邻居为纪念这位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就取名刘家井。承志别墅、刘家井、张代俊三栋古宅依次连成一片,石砌的大门,古老的青砖,别具一格的吊楼,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近3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承志别墅不仅有艺术欣赏价值,还留有红色文化印记。如今,丰城市在承志别墅设立红色教育基地,使百年老屋焕发新时代红色文化光芒,让‘留住乡愁’成为领导干部心中座估铭。“承前启后,志圣慕贤。我祖祖辈辈在这木质结构的房子读书经商,我一直住在这,冬天不开暖气,夏天不开空调。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前些年,有几个败世界的人想推倒这片古建筑,卖地给开发商建商品房,居民都不同意。拆了就回不来,再也没有原汁原味的古屋了。现在可好,政府要把老建筑保留下来。”房主张万琅说。

  “我们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就是喜欢到刘家井来坐坐,和社区丁书记拉家常。社区干部当志愿者,经常来打扫路面,清除杂草。原来这里好脏,是卖甘蔗的地方,现在环境卫生不知好多少倍,巷修了,路修了,古屋修缮了。特别是刘家井靠沿江路的那段,因与旁边停车场有2米高落差,存在车辆、人员坠落的危险,为消除安全隐患,今年4月社区还增设了防护栏。”谈起古巷巨变,正在巷口乘凉的72岁的毛富生赞叹不已。看到笔者采访,剑光街道西路街社区支部书记丁美芳娓娓道来:“以前这条街坑坑洼洼,下雨天泥一脚水一脚。为保护这片古街古巷古屋,今年剑光街办投资30万元修下水沟260米,硬化路面,盖琉璃瓦,装路灯,整线缆,在保留原有风貌前提下提升基础设施,进行修缮。”

  古建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是传承城市文明的特有载体,是乡愁见证,具有不可再生的珍贵价值。按照宜春住建局要求,丰城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坚持抢救与开发并举,申遗与保护并重,一场再现美丽乡愁的“拯救城市老屋行动”悄然兴起,政府资金不能全覆盖,就由党员带头倡导民间投入,不但对三友社、杨家巷、着棋巷等传统建筑进行拯救,而且对古吊楼、古字画、古石道、古雕刻、古水井、古匾额、古家器、古树木等古文化元素进行保护。

  老屋留乡愁,古城换新貌。“为把老城区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府对11处建筑列入文明城市创建重要内容,住建局分成3个责任小组,派专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排查隐患,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义进行宣讲。”一路上,陪同采访的该市住建局副局长郭学忠如数家珍:丰城核心区现存古建筑27处,合计面积约7960平方米,其中宜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1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6处,未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历史建筑10处,有历史记载但现未保存的遗迹有8处,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古城落博物馆”。据悉,从2021年开始,由该市住建局牵头,与文广新旅局(博物馆)、街光街办三方携手进行普查、调查,对老城区桂山坊、承志别墅、张代俊、刘家井等11处历史建筑进行抢救性恢复,计划投资6亿元在老城区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与旅游文化名城建设相结合,让古建筑焕发新时代光芒,展现文明城市创建新亮点。该市已拨付11处古建筑测绘建档挂牌资金35万元,对古建筑地点、编号、命名、年代、类别、保护级别、简介说明进行详细登记造册,拍照留痕。

  采访结束时,从剑光街道东方红大街向北巷走去,在飞檐翘角、雕龙画凤的明清典型赣派建筑桂山坊,鹤发童颜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孩子,童言妇语,构成一幅幸福图。“屋要人撑,人要饭撑。现在还住着4户人家,虽然有点挤,但我们不搬走,人丁兴旺寿命长。尽管是木头老屋,但冬天暖和,夏天凉快,比住洋房子舒服得多。政府经常有人会来走访,拿钱维修,再三叮嘱不能破坏,要打扫干净……”今年69岁的住户左荣珍介绍,桂山坊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名门望族,曾出过翰林、进士等多位贤人志士,是城市精神文化宝库。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