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中医药发展情况发展情况

2023-10-16 18:10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一、基本情况

樟树药业源远流长,有1800多年中医药历史,为南北药材集散和加工炮制中心,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盛誉。在樟树药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起特有的樟树药都文化,中药材贸易、加工炮制技术、樟帮帮规等独具一格,并渗透到医药保健、养生、膳食、起居、民俗等,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近年来,樟树市坚决贯彻中医药强省战略,突出中医药首位产业,大力推进“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尤其是面对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按照“一手抓传统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一手抓现代生物医药的发展壮大”思路,强化政策集成,整合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医药产业优化升级。樟树医药产业集群列全国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百强,为江西省五星级产业集群,获评工信部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特色做法及取得成效

1.药都振兴政策不断聚焦。2017年省政府发布《江西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将药都振兴纳入省级战略,在此之前,我市出台的中医药专项政策仅有6条。之后,我市将中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集中发力发展,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出台《关于引进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的扶持奖励政策》等十余项针对性政策。特别是换届后,对全市发展经验进行系统调研总结,结合全国各地中医药发展经验做法,研究出台《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二十条意见》《樟树市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 擦亮“中国药都”金字招牌的实施意见》,为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生产研发、人才引进培养、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支持,同时设立5个多亿专项资金,着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形成了集种植、生产、流通、研发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有力推动全市中医药产业的提质升级。

2.中医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主动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年以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中药材产业大会连续三年在樟树召开,国家相关部委、相关部委有关领导、中医药行业权威专家汇聚樟树,共商产业发展大计,今年第四届大会正在筹备中。黄璐琦院士九牛草项目在樟树野生驯化成功,正全面推动产业化项目合作;同时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热敏灸团队,开展九牛草热敏灸深度研发,力争打造九牛草百亿健康产业。江西中医药大学:2021年,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共建药都樟树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合作,对枳壳、樟头红(陈皮)等道地药材种质、种植、初加工等全链条研发,制标准、优工艺、提质量,着力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技术上的难点痛点问题;围绕提升药都品牌,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全面科学规划。江西师范大学:共建健康产业学院,深化大健康产业合作与人才培养。

率先出台“揭榜挂帅”配套措施。积极鼓励中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合作,申报国家级、省级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省“揭榜挂帅”项目4个,获评8个省双千项目,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列全省县(市、区)第一,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第三产业企业技术中心1个。

加快中医药人才集聚。创新实施招才引智“新五条”,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3500余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80人,医药类人才1483人,我市现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万余人。每年开展传承“樟帮”炮制技艺药工认定考核,老药工和学徒工分别给予1800元/月、1200元/月的补贴。传承团队由2011年的3个发展到27个,药工人数由156人增至2147人。

3.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有规模。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2亿多元发展“三子一壳”(黄栀子、吴萸子、车前子、枳壳)等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由2017年23.1万亩发展到当前的50余万亩,列全省县(市、区)首位,在全国四大药都中,种植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最高。被评为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药材),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地和重要集散地。

有质量。坚持规范化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探索推广“541”产业发展模式,建成集枳壳种植、加工、研发及绿色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带。建立枳壳种苗DNA谱库和采穗圃,逐步完善枳壳种苗繁育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从种子种苗、种植、加工到流通使用的中药材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在全市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数字化物联网系统,实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产地趁鲜加工,提升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引进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省内首家获得中药材及其饮片检测资质(CNAS)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实现中药材、中药饮片类的检测全覆盖,总检测参数达2015项。

有保障。积极探索中药材价格指数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对区域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进行承保。其中,省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50%,本级财政补贴25%,投保人承担25%,2022年,全市共落实中药材特色保险保费1000余万元。

4.医药制造稳步提升。全市现有医药企业42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0家;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超60%,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数量30家,占全省的40%,年产量达全省80%。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各级中医药标准制定,推进“樟帮”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升省标、上国标,创建中医药“樟树标准”,目前已有142项参与《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工作,占总数的50%。大力改造提升福城医药园、城北经开区等老园区,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中药饮片产业园,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97个,带动企业相关配套投入超50亿元。北京同仁堂、华润江中、仁和集团等大企业持续注资,先后投资经典名方二次升级改造、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项目,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当前我市拥有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个,独家品种6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

5.医药商业加速发展。大力打造现代医药物流产业体系,全市现有药品流通批发企业53家,占全省总量三分之一,3家企业列入全国药品流通批发企业百强榜。加速医药物流数字化发展,打造“云仓储+云物流”智慧物流模式,五洲医药、仁翔药业等39家企业基本实现销售、分拣、派送数字化、智能化。比如,仁和智慧医药物流园是全省首家第三方现代医药物流仓储基地,也是省内最大的智能医药物流仓库;五洲医药是第一批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业。做强中药材交易市场,樟树中药材市场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现有商铺412户,购销全省及周边省份地产药材,进行集中加工并销往全国,年销售额超百亿元。全市饮片企业在药市开设品牌门店,已形成现代“前店后厂”经营模式,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积极推动传统药交会向数字药交会转型,第53届樟树药交会成交额达326.7亿元,全国9000余家药企线上线下参会参展,参展品种超3万个。

6.医药项目逐年递增。创新成立招商服务中心,组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招商工作队,引进上海创诺、浙江司太立、国药控股、上海莫息、广州恒健等一批医药类重大项目。比如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排名65位的上海创诺集团,2020年投资20亿元建设抗艾滋病原料药生产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2021年再次投资55亿元建设制剂国际化产业项目,打造抗肿瘤药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抗艾滋病药研发生产基地。2022年全市新签约医药类项目53个,签约金额384.71亿元,包括4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20亿元以上项目。

7.中医药事业成效显著。2021年9月,总投资4亿余元按照三级中医院标准建设的新中医医院顺利搬迁,专门设置了多个名医工作室,分别由省级名老中医坐诊,开展“治未病”“针灸康复疼痛科”等中医特色诊疗。2022年,投入1.28亿元筹建樟树市中医医院智慧康养综合大楼,将中医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效整合。全市2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中医综合服务全覆盖,形成了“镇镇有医馆、处处可把脉”的药都特色中医服务体系。同时支持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支持袁正大、鼎生元等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诊疗,进一步丰富我市中医服务体系。引进总投资10亿余元的银河香樟生态颐养园高端养老项目正准备开业,将有效缓解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不足的问题。

8.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目前我市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其中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6月被评为省级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2019年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内容丰富、最具特色的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江西省科普小镇。校园中医药文化特色浓厚,“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系列”校本教材《本草趣话》《本草魔方》《本草智慧》《本草润心》等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广发行。深入推动中医药资源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以岐黄小镇、閣皂山为载体,着力建设全省药膳体验基地、国家级中医药康养基地,不断提升“中国药都•养生福地”旅游品牌影响力。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