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珠珊镇2023年打造“四个强镇”目标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
近日,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凝心聚力打造“四个强镇”目标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

今年3月,珠珊镇人代会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围绕“百工汇聚地、城市后花园”定位,凝心聚力打造“四个强镇”的目标。一年来,珠珊镇按照目标规划,团结全镇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践行“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要求,坚持以转型促发展,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争当乡村振兴标杆。
一、打造产业提升强镇,为新型工业强市加码助力。
珠珊镇板桥工业园区总面积约2000亩,入驻企业70余家,产业主要集中在消防器材、建筑建材、环保节能、机械铸造、钢铁深加工、矿产等领域,园区有规模以上企业10家。今年,预计完成财税总收入1.58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59%,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生产总值15亿元。一年来,珠珊镇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落实渝水区“巩固提升经济36条”,进一步推动钢铁、消防、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如江西剑安消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车间入选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江西万马车轮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引进了自动化机械臂,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智改数转”工作步伐进一步提速。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开展“四千助企”网格帮扶活动,着力解决项目用地、资金、审批等难点问题,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严格兑现各类减税降费政策和助企纾困措施,持续为企业减负增效。激发金融活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全年协助辖区企业申请财园信贷通3600万元,其中新增700万元,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严格执行领导挂点帮扶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做好板桥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配套,今年投入9.91万元完成了板桥工业园区污水管网项目建设。实施精准招商引资。通过镇主要领导带队到大湾区和浙江招商,举办珠珊籍“渝郞回乡”迎春茶话会和“三请三回”乡友座谈会等,针对珠珊镇优势产业,注重数字化、绿色化精准招商,如今年招引的勇昌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环保透水彩色沥青料级配料项目等。
二、打造生态文旅强镇,让网红景点变长红经典。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促进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依托农业生产和生态景观功能,发展观光农业。在丰溪、鹏湖村建设科普菜园,在洲下村建设休闲采摘垂钓基地等,14个村各打各的“优势牌”,各上各的“特色菜”。如洋津的新余蜜桔,鹏湖的稻虾、鮰鱼养殖,花田的油茶,芍药,丁家的莲藕和马蹄,石山的蘑菇、桃树种植基地,垱上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等。二是持续优化生态厚植底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迫切期盼。坚决落实好“河长制”、“林长制”,今年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1500亩,开展重点流域非法捕鱼非法销售专项整治工作,洋津闸和航桥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预计本月底完工,袁惠渠珠珊段堤岸整治护坡项目预计明年3月完工。以创卫为抓手,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升级和超低排放改造进度,加强集镇环境秩序管理、“三小”“四小”场所整治、农贸市场改造等,镇容镇貌有了明显改观。三是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以13个新农村建设点和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思路,擦亮红色,打造绿色,开发古色旅游资源。扬珠珊镇文化积淀深厚的人文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村庄,如红色旧址——沙头,围绕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旧址已入选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芍药之乡——花田,将本村“画溪八景”等历史人文特色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田园生态旅游村庄;明代驿站——洋津,启动了洋津码头文化长廊及明朝驿站文化长廊项目,力争把“洋津闹上一条街”打造成文化古街,积极融入新钢工业游等。通过挖掘、归纳、固定地域文化并上升为品牌,不断提升景区品质。
三、打造悦享民生强镇,为百姓幸福生活增光添彩。
着力在保障民安、维护民权、改善民生上出实招、办实事。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在总结鹏湖村颐养之家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二批沙头、石山两个村试点,实现医养无缝对接。便民服务中心全年为群众办理社保、医保、就业服务共700余件,延时预约服务50余件。利用珠珊中学原校区开展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小荷工程、水花行动、明亮行动、润心行动,持续开展“暖‘守’宝”志愿服务,擦亮民生品牌。二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四百”活动,党员干部按照走访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不漏人“四不漏”要求走访到位,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共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306个,已解决实际问题305个。推进重点领域信访问题和积案化解,最大程度把矛盾风险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投入862.31万元启动了14个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如光伏电站、温室大棚、粮食烘干厂房等,预计可促进村集体年增收52万元,可带动脱贫户181人,年增收800元/户。持续推进兜底保障、小额信贷、晓康驿站、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85个,全年共有85户进行了小额信贷,总贷款金额339万元。
四、打造城乡融合强镇,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围绕“百工汇聚地、城市后花园”定位,与城区构建“十五分钟经济圈”。一是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抓好重要农产品保供和品质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益。预计全年粮食产量1.46万吨,蔬菜产量9200吨左右,水果产量截至三季度约270吨,年生猪出栏1.3万头,牛出栏2800头,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了抽样检测,合格率达百分之百。二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动城乡交通、供水、教育、医疗等一体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现代化生活需求。投资25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升级改造,投入480万元对13个新农村建设点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投入254.5万元对各村水沟、村内道路、路灯等进行了建设改造,户厕改厕率达97.5%,在全区排名前列。三是有效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发挥农文旅产业在拉动内需、提振消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依托美团、拼多多等线上优选平台,鹏湖蔬菜大棚农产品云端直供百姓餐桌。(万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