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略:毛泽东口中的“飞将军”

2023-12-26 21:09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王盛泉谢京 全媒体记者李运辉涂文华报道:他的一生,与“三”有着很深的情愫:他是毛泽东三次为之挥毫泼墨的红军将领;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他牺牲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年33岁;为了纪念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连续作了设公略县、建公略亭、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三项决议。他就是毛泽东赞誉的“飞将军”、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黄公略。

  2009年,黄公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瑞金叶坪红军广场瞻仰公略亭,重温公略将军的英勇事迹,深感他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之伟大;走进公略步兵学校旧址——于都城关学校,见证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位于瑞金叶坪红军广场西北角的公略亭

  “我们的事业有这样的同志为之奋斗,还能不成功吗?

  赣州市瑞金叶坪红军广场,苍虬古树见证沧桑岁月,诉说动人故事。这个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建设一个国家最初的探索。在红军广场的西北角,矗立着一个造型独特的三角亭,一块写着“公略亭”三个大字的石碑正对着“红军烈士纪念塔”,尤为庄严凝重。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杨丽珊介绍,公略亭与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亭并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标志性的六大建筑,公略亭是1933年为纪念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牺牲的黄公略而建。

  1898年,黄公略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时期,凭着出色的军事才干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黄公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并称为“朱毛彭黄”,在苏区军民中享有崇高威信。

  前两次“围剿”被粉碎后,不甘失败的蒋介石企图用“亲情”对黄公略进行“招抚”,以达到分裂红军的目的。他先是命人将黄公略的母亲、妻子押到长沙,又在报纸上造谣黄公略“悔过情殷、投诚心切”,还特地派黄梅庄(黄公略同父异母的长兄)携带蒋介石的亲笔信以及1000元大洋的招抚费来劝诱黄公略“归正”。黄梅庄来到苏区后,就被带到了红三军团指挥部,但如何处置,彭德怀犯了难,于是便电告毛泽东并询问其意见,毛泽东复电“这个问题由公略同志自己处理”。

  黄公略得悉后,不顾母亲和妻子尚在敌人手中,当即给毛泽东回复,旗帜鲜明地表态:与黄梅庄一刀两断,并请求将黄梅庄处以死刑,将他的口供印发各军,借以教育部队提高革命警惕;并回电彭德怀:“大义灭亲,就地正法!”黄公略的大公无私令毛泽东不禁感慨:“我们的事业有这样的同志为之奋斗,还能不成功吗?”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据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杨丽珊介绍,黄公略自幼聪慧,酷爱读书,善于学习,文化素养较高。他不仅懂得抓边区根据地建设,还善于抓军事,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缔造者与组织者之一,为湘鄂赣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以及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0年初,红六军正式组建,黄公略任军长。红六军组建之初,由于成分复杂,游击习气浓、地方观念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公略组织召开红六军干部会议,成立军委,加强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使红六军从分散的游击武装转变为集团的正规红军。

  吉安陂头“二七”会议之后,根据前委“以三个月为期分路游击”的决定,黄公略率领红六军分散在赣水两岸广大地区,一面同敌人作战,一面宣传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使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得到很大发展,不仅横断江西半壁山河,还与湖北的通城通山、广东的东江潮梅、福建的永定龙岩取得联络,把湘鄂赣闽粤连成一片红色的世界。

  看到形势大好的赣西南苏区,毛泽东诗兴大发,在马背上吟出豪迈的《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词中的“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正是对黄公略的赞美和肯定。

  “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1930年7月红六军改称红三军,黄公略任军长。在他的带领与指挥下,红三军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主力部队。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屡建奇功。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红三军,在黄公略的指挥下,以“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首战于龙冈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9000余人,生俘师长张辉瓒。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红三军担任中路阻击任务,为夺取战机,黄公略与毛泽东一起在向导的帮助下,找到一条从东固到中洞的山间小路,并下令红三军沿小路快速隐蔽前进,提前设伏。待包围敌军后,黄公略率领隐蔽在中洞南侧山林中的红三军,居高临下,从山上用战斗队形横压而下侧面突袭,敌军毫无招架之力,很快就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当时在白云山指挥作战的毛泽东大为振奋,挥笔填词《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赞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飞将军”的美名传遍苏区。在第三次反“围剿”中,黄公略率红三军和兄弟部队一道,首战于莲塘、次战于良村、再战于黄陂,三战三捷,歼灭敌军三个师一万余人。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部参加兴国方石岭追击战,歼灭国民党军第52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黄公略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在黄公略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并撰写挽联,对黄公略的光辉业绩和卓著功勋作了高度概括:“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杨丽珊说,黄公略的经历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他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以敢字为先,干字当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后代学习。我们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本职岗位上做出出色成绩。”

于都县城关学校

  “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黄公略牺牲后,为纪念他在革命战争中的不朽功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建公略亭、设公略县、改公略步兵学校。

  近日,记者来到公略步兵学校旧址——于都县城关学校。走进校门,“传百年翰墨,承红色基因”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校内的宣传墙上,展示着“承公略遗志,做六星少年”的宣传海报,以黄公略真实革命事例,向学生们展示“爱国、坚毅、创造、仁爱、善学、担当”的优秀品质。在这里,校训、校风、学风中都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校园的一草一木闪烁着红色之影,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校园处处充满着红色氛围。

  据校长刘庆祥介绍,于都城关小学始建于1913年,前身为于都县昌村中学,1933年6月,为适应当时战局需要,在该校旧址创办第二红军步兵学校。步兵学校开办不久,为纪念壮烈牺牲的黄公略将军,改名为公略步兵学校。

  “虽然公略步兵学校的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城关小学一直在原址办学。学校有百年历史,更有厚实的红色文化底蕴。”刘庆祥说,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公略步兵学校旧址这一独有的红色教育资源,牢记毛泽东为黄公略将军牺牲后所作挽联中“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的殷切期望,以“志行教育”为办学主张,承公略品质,育未来英才,从这里走出去一代又代莘莘学子,都以这段光辉校史为傲,以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传承发扬公略品质为己任,追求真理,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在我眼中,黄公略是一个英勇无畏的人,他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习黄公略的活动,有绘画比赛、书法比赛,让我们对黄公略将军坚毅、仁爱、善学的品质更加铭记于心。我们要向黄公略将军学习,努力学好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城关小学六年级学生杨诗雨说。

  记者手记:

  初心之焰,需要一把接一把的火炬点燃;使命之舟,需要一段接一段的纤绳牵引。记者在叶坪革命旧址群瞻仰公略亭时,遇到了几位游客,他们表示,公略将军的英雄事迹发人深省,为此专程从外地前来缅怀,试图窥见那段抛洒热血、顽强斗争的峥嵘岁月。离开于都县城关学校前,记者留意到,校内随处可见展现公略将军革命精神的宣传海报和标语,教室内传出学生研读公略将军事迹的琅琅读书声。学校每一位师生,都将这一段历史牢记于心,从他们的言语中,勾勒出公略将军崇高的革命理想。

  “飞将军”的忠骨虽早已长埋于这青山中,但他的红色血脉仍流淌于后来者的身体里,同不朽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一起,将代代传承下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