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寻龙记②丨非遗板凳龙 千米长龙“舞动”六百年

2024-01-18 10:02 阅读
大江网

  编者按:

  新年伊始,一句“龙行龘龘(dá)”刷屏全网,成为网络热词。所谓“龘”,出自中国古代一部汉字书《玉篇》,“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气势磅礴,昂扬热烈。

  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作为祥瑞和权威象征的龙,自古便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幅万古长卷中留下了色彩纷呈的一笔。龙的意象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浪而行,融会贯通于华夏儿女的活动地域、衣食住行和人文习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江西,也藏着各式各样的“龙”,它们有的是非遗活动中寓意祈福消灾的“舞龙”;有的则被绘在文物上、历经千年仍光彩不减;有的则悄悄藏在了我们身边,在街头巷尾的路标、门牌上,在赣鄱的青绿山水中,在墨香飘逸的书页里……这背后,是赣地千年不息的中华文脉,更是赣鄱儿女在新时代昂扬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谢梦丽、实习生章娉婷章颖报道:大红灯笼前开道,五彩旗幡相拥随,锣鼓喧天,烟花绽放。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

  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农历龙年即将到来,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策划“赣鄱寻龙记”。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下“舞动”了六百年的板凳龙。

  600多人“齐舞” 板板相接蔚为壮观

新建区石岗镇的板凳龙表演

  板凳龙在南昌盛行久远。在南昌市新建区石岗镇,每年正月十三,村民都会聚集开始一年一度的“迎龙”。

  “我们迎来的龙就是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由众多板凳连接而成的舞龙。”据石岗镇板凳龙非遗文化继承人余思球介绍,板凳龙由蜡烛、棉纸、竹篾、板凳所构成。与一般舞龙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板凳龙的龙身由一板一板的板凳连接而成,每板板凳上放置相等数量的烛灯,编织的烛灯看起来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里面放上蜡烛,所以也称“梅烛灯”。

  每次舞龙时,差不多有三百板组成龙身,这些板凳只有凳面和一条凳腿,人们会在板凳上凿洞,前一条板凳的凳腿刚好可以插入凿出的洞里,这个洞就是众多板凳的衔接处。一条条板凳相连就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板凳龙。每板长1.5米,一般600至700人参与。“这还是算短的,长的时候整条板凳龙有近千米。”余思球说,如此规模的板凳龙都是由各家各户齐出力,每家负责一板,负责舞龙的队伍也是由各家各户的青壮年组成。

  板凳龙的规模不仅体现在人数上,还体现其仪式上。板凳龙出发时,除了板凳龙还有锣鼓也是少不了的,板凳龙前开路,板凳龙后压阵,锣鼓喧天,旗随风动,人潮涌动,异常壮观。

  青蛙龙头 期待来年丰收

制作的青蛙龙头

  龙头作为整条龙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观赏力。值得一提的是,石岗镇板凳龙的龙头是青蛙头,其中有什么奥秘?

  “板凳龙有颗青蛙头跟我们这里的地形息息相关。”余思球告诉记者,石岗镇板凳龙之所以不是传统的龙头而是青蛙头是有原因的。“你看咱们这里的地形像一朵莲花,四面高中间低,四面就像四节藕,中心的位置就好像青蛙坐在莲花的叶子上。”余思球说,板凳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瑰宝,也代表着当地人的美好愿景,希望风调雨顺。“在制作时,不是只做一个大的青蛙头,还会配上许多小青蛙,看着特别有趣。”

  不仅如此,余思球还提到,自古以来,新建区就是产粮大县。在古代,粮食的丰收,离不开青蛙等益虫捕食害虫,达到保护农田、作物丰产的目的。所以,当地的板凳龙把青蛙作为龙头,也寓意着对丰收年景的向往。“老百姓就是希望国家昌盛,五谷丰登,家庭安宁。板凳龙的寓意就在于此。”余思球如是说。

  至今流传六百余年 入选省级非遗

吸引众多人观看

  “板凳龙以其特别的身形与美好的寓意吸引着不少人慕名而来观看,至今流传已有六百余年了。”余思球告诉记者,石岗镇的板凳龙入选了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问及板凳龙的来源时,余思球表示,元末明初,洪都之战之时,朱元璋来到石岗镇龙岗村的天子庙休息,在之后的战争中打了胜仗。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朱元璋回石岗天子庙进香还愿,时值正月十三傍晚,余姓村民手执灯笼火把“接驾”照明。朱元璋“龙颜大悦”,重赏余氏家族。自此形成风俗,每年正月十三晚,当地余姓村民必然操灯舞龙,以示纪念,即今日之“梅烛灯”,亦称“板凳龙”。就这样,逐渐演变为农村的节庆民俗活动,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期盼新年新气象到来,寄托着人民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

  据介绍,当地人在组织舞龙时常常希望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板凳龙通常由一个村子或者宗族自发组织,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筹款修葺祠堂、马路等公共场所。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再也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因为要修祠堂或者修一条马路而舞板凳龙,往往只会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组织舞龙活动。

  “每当板凳龙隆重上演时,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不愿错过这场盛会,而其中也不乏闻名而来的外地观众。”余思球说,石岗镇的村民和前来观看的游客,纷纷燃起烟花爆竹,迎接板凳龙的到来。夜晚的星空,奇光异彩,锣鼓齐鸣,还有连绵的欢声笑语。

  梳理:南昌多处都有各具特色的板凳龙

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制作的板凳龙龙头(王祺摄)

  板凳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只存在于石岗村,通过梳理记者发现,南昌市其他地方也有别具特色的板凳龙。

  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曹家自然村的关公龙。在每年的元宵节,曹氏家族都要按户出资制作板凳龙。所谓“关公”龙,顾名思义是为纪念关公而设置的彩灯,通常表演人数众多。由形如“丰”字的灯头、灯尾和一条条长1.5米、宽0.15米,上面插着三盏多棱角大灯笼的板凳组成。当地人称一条板凳为一桥,桥数越多龙身越长。它以庄重、热烈、气势磅礴而闻名,1987年已收集在江西省民间舞蹈集中。

  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至今流传着一种古朴的“板凳龙”舞蹈。其最早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是村里祭祀祖先、传承祖业、祈求平安的传统习俗。人们以舞动“板凳龙”来展示村里人丁兴旺、生活富裕、邻里团结和谐,表达新春的祝福和企盼。按照习俗,每年正月初七,北洲村家家户户都要备好一节“板灯”,然后由每家每户的男丁将“板凳”一节一节拼凑起来,组成一条六百余节、长约1200米的“板凳龙”,在龙头的引领下,围着村子道路走家串户,走到哪家烟花爆竹声响成一片,龙身随即起舞,接龙接福。此时,村民还要出门迎接,期盼龙灯能够在自家门前多停留一阵,为新年带来更多的吉祥和好运。据说,随着族长一声令下,长龙在瞬间化作数百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家中狂奔,谁先到家,谁先得福。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