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大学也建“家长群”?别把已成年孩子养成“巨婴”
建家长群的通知是突然下发的。2023年12月,湖南一所重点高校大一学生许燃的班级群弹出消息,为方便宣传各项事务,学院现建立家长群,请学生通知家长添加辅导员微信。当天,没有老师的班级群“快炸了”,刚走进大学校园不到半年的大学新生们,第一次感觉遭到学校的“背叛”。许燃听说,学院辅导员也很无奈,但只能服从学院的规定。而得知建家长群,许燃的爸妈非常赞同,他们希望了解女儿平时在做什么,也能提醒她该做什么。(1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家校沟通已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通过建立家长群,可以更便捷地向家长传达有关学生的重要事务,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校园活动、安全事宜等。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从而为孩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中小学建家长群无可厚非,学生自律性差,家长可以及时关注,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大学还有必要建群吗?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中小学生截然不同,大部分事情需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接受学业之外的更多锻炼,大部分学生也愿意靠自己的能力去尝试和探索,而不是依赖家长,这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阶段。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格趋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主解决问题,并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有的学生从小就处在家长的严格管束之下,到了大学终于有了“逃离”的机会,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南京大学曾面向全校学生发放过一份名为《关于大学生对大学家长群的态度》的问卷,在问卷中,受访者填写了多种多样的“反对原因”,但主要意思都不离于“我已经成年,我想要自己的独立空间”。大学生们并不愿意被外界戴上“巨婴”的帽子,这顶帽子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正在蔓延的大学生家长群,其实是部分家长不愿放手对孩子管束的一个缩影。这些家长各种“操心”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仍然把已经成年的孩子视为被照顾者、被管理者,不重视对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过度操心甚至是管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食堂涨价、作业过多甚至打虫子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帮孩子在家长群里反映,他们以为是为孩子好,但这种“为你好”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决策能力受限,只会把孩子变成越来越没有独立能力的“巨婴”。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也不能简单地把家长群在家校共建中的作用全盘否定,但家长要知道和孩子相处的边界是什么样的,过度干预会让孩子成长的空间进一步压缩,毕竟孩子不是家长的“提线木偶”。在这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时代,给大学生们一点独立的自我空间,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刘亦姝)
编辑:徐楫越
校对:刘晨东
审核:倪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