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 这些知识要知道
韦永 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
脑中风是生活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有着较大危害,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会担心出现脑中风后遗症,如生活无法自理等,在降低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影响家人。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传世名方,对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神经性面瘫等疾病有着很好的作用,对于脑中风也有着较好疗效。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时,需要对药方剂量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减,从而达到有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下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的奥秘吧。
一、补阳还五汤由哪些处方组成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提到:“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补阳还五汤含生黄芪15~60g、当归尾9~15g,、川芎6~12g、赤芍9~15g、桃仁9~18g、红花3~9g、地龙6~15g,水煎服。
此方适用体质为体质较好、体格健壮或肥胖、颜面赤红或偏暗、血压偏高、便秘倾向的人群。阴虚血热或有出血倾向的人群需慎用或禁用本方。
二、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加减应用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黄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可改用水蛭、虻虫药,以破瘀通络;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牛膝、地黄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侧瘫痪加人参、白术,左侧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者加枸杞子;若肌肉萎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三、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的具体案例
赵某,男,65岁,退休职工。2019年6月10日初诊:左侧麻木无力三个月,伴疲乏无力、气短、健忘、无精神,曾在某市医院住院一月,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及颈椎病。苔白,舌质淡,脉弦缓。辨证:气虚血瘀、风中经络。治法:益气活血通络,兼以平肝熄风。药方: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丹参15g、红花10g、山楂15g、地龙10g、天麻12g、远志10g、水蛭5g、路路通15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天竺黄10g,水煎服20剂。
2019年7月4日二诊:诉服上方20剂,初服时自觉效果较好,后期效果一般,上方减天竺黄、远志,加葛根、太子参、伸筋草。
2019年8月15日三诊:服药两月后,左侧肢体麻木症状消失,气短乏力症状减轻,建议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定期复查,仍按上方加减常服中药,巩固疗效。
此患者属于典型的风中经络病人,主要症状为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神疲、健忘等,患者伴有高血压、脑梗死及颈椎病,病机要点为风中经络、气虚血瘀络阻,故以补阳还五汤为主化裁,加以丹参、水蛭、生山楂、路路通等化心脑瘀血;天麻、远志、天竺黄等平肝熄风化痰。此方加减,服3个月后,病情得到控制。
四、补阳还五汤的临床新用有哪些
下肢静脉血栓。补阳还五汤可补气行血,促进血液运行。
顽固性跟痛症。补阳还五汤可气旺行血,属治本之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用补阳还五汤加葛根、远志、石菖蒲、蔓荆子、水蛭等,可益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清利头目。
颈椎病眩晕。补阳还五汤可改善患者气虚血运不良,黄芪用于补气行血,其他药物活血、行血。
糖尿病肾病。以益气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肾病,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祛瘀而不伤正,标本兼治,有效改善微循环,提高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面神经麻痹。用补阳还五汤加白附子、僵蚕、全虫、丹参、田七、鸡血藤等,可活血通络、补气养血、祛风化痰止痉。
五、小结
脑中风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较大影响,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方中药材进行加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