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特别策划:年味的变与不变

2024-02-19 11:37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正是在“变”与“不变”之间,春节文化不断绽放新彩,让新时代的春节变得更加有滋有味,让年味一年更胜一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写尽了古人过年的况味。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新春贺岁,是最具文化意味的节日,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美好期待。这个春节,一场盛大的龙年的“嘉年华”,让我们再次把对春节的热情燃至顶点。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自古就有“百节之首”的称号,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亦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民间传说中,“年”是只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要出来害人。但年兽惧怕红色、火光和响动,所以,到了腊月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挂彩灯、燃篝火,将年兽吓跑。大家平安度过这一夜就叫“过年”,又叫“除夕”。

2月14日,都昌县北山乡徐中市社区居民举行民俗巡游活动,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欢喜过大年。 江西日报通讯员 傅建斌 摄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吃饺子、蒸年糕、粘糖瓜、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每当进入腊月以后,这些彰显浓郁年味的习俗一一被提上日程,按照时间节点进入春节“倒计时”。

  以吃饺子这个习俗来说,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古人把大年三十和新年交替的时间称为“更岁交子”,而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饺子便象征着辞去旧的事物,迎来新的一年,团聚合欢。而饺子的馅料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白菜馅饺子意味着“百财”;芹菜馅水饺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够“勤财”,即勤劳致富。

  丰富多元的中国年俗,常常以非遗形态传承下来。众所周知,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镌刻着亲切的历史记忆,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具象载体。

  春节期间,江西南昌“城南龙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绚丽夜景。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城南龙灯,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剪纸图案,整个桥灯可分可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别开生面。

  在上饶横峰县,吃年夜饭时,按辈分大小入席,并将门窗关好,意在“莫让财气跑掉”。除夕夜,室内外灯烛通明,家家烧“旺火”,“守岁”到深夜。临睡前要燃放鞭炮,俗称“封门”,意在送别旧年;早上开门也要燃放鞭炮,意在迎接新年。

  每个地方的年俗不尽相同,这种丰富性共同构成了多彩的春节文化,不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个龙年春节,各地举办“非遗过大年”“惠企乐民欢度新春”“文博馆里过大年”等主题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感受非遗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年味是什么?有人说,年味就是过年期间那一桌桌丰盛的家宴,挂在每个人脸上的喜庆笑容,划破夜空的爆竹声响,贴在家家户户门上寓意吉祥的春联对子。

  简而言之,年味既包括“舌尖上的味道”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包含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赓续。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家国情怀正是春节文化的核心主题之一。中国人是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从古至今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回家过年,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拜年……年夜饭是过年各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除夕夜大家欢聚一堂,家长里短,气氛温馨而和谐。

  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敬老爱幼,其乐融融。紧接着后面几天的拜年,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相互拜年时的一句祝福语,哪怕是简简单单的“新春快乐”,都反映着一种中国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憧憬期待和美好祝愿。

  从这个角度而言,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把春节文化挖掘保护好了,年味也就保住了,就能找寻到过年的那些仪式感。在上了年纪的老一代人的记忆里,排队购票、舟车劳顿、磕头红包、鞭炮齐鸣、烟花斑斓、春节晚会……这些都是过年的“标配”。

2024年2月14日,在江西省赣江新区永修组团“大美永修”龙腾新春嘉年华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糖画》传承老艺人展示糖画制作技艺,让人们感受到了甜甜的新春年味儿。大江网-视觉江西 袁骏 摄

  当然,春节文化悠久灿烂,也并非一成不变。也正是因为年俗不断地与时俱进,传统节日才散发出恒久的文化魅力。

  与过去相比较,无论是从长辈手里接过崭新的压岁钱,还是在手机上分享亲人红包,讨的都是新春彩头;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在线拜年,送出的都是美好祝福;无论是吃上家乡的土特产,还是品尝新口味,咀嚼的都是幸福味道;无论是重传统,笔墨纸砚写春联,还是赶新潮,在博物馆里过大年,体验的都是文化风尚。

  时代在变,年俗也在变。当传统文化成了“优质IP”,不仅实现了年轻化,也进一步走向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

  也正是在“变”与“不变”之间,春节文化不断绽放新彩,让新时代的春节变得更加有滋有味,让年味一年更胜一年。

  春节的影响力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更加夺目的璀璨光芒。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迎来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2月1日,由马来西亚和中国的100多名青少年组成的舞龙队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鸡场街上共舞一条近200米的“长龙”。这是活动现场的“长龙”。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这个龙年春节,第34届鸡场街新春年景嘉年华会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办。“我们要挂起一千盏大红灯笼,还要举办‘中马友谊祥龙’舞龙仪式。”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拿督威拉颜天禄介绍道,“通过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走得更近,民心连得更紧。”

  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放眼我们这个“地球村”大家庭,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和肤色的人们,以开放的心态过春节、分享“年味儿”,期待沾点中国春节的喜气。难怪网友们说:“中国人过个年,感觉全世界都在过年。”

  细究其背后的原因,正是中华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的生动表达与全球认同。这些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激发的共情共鸣,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正是中国春节文化能够“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是时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点。浓郁的乡情乡愁,深沉的文化自信,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描摹着家国团圆的复兴气象,凝聚起同心同德的奋进伟力。

  (大江时评特约评论员 王丽君)

 

  编辑:刘晨东

  校对:徐楫越

  审核:曹柯帆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