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在哪里创作的《安晚册》?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刘文琴报道:说到八大山人,大多数人会想起南昌市青云谱区的八大山人纪念馆。但鲜有人知,赣江之滨的新建区宁和庄也与八大山人有过奇妙的联系。
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知名作家萧鸿鸣先生向记者证实,八大山人举世闻名的作品《安晚册》创作地点就在南昌市新建区宁和庄“安晚堂”,而非此前许多研究者认为的“安顿晚年”之意。
百年谜团:“安晚”意为“安顿晚年”?
八大山人是江西文化名人,也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擅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诗文则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向来为人所费解。
“安晚。少文反所游履,图之于室,此志也。”康熙三十三年,69岁的八大山人在其艺术造诣巅峰时期,创作了一套享誉海内外的二十二开书画《安晚册》,今藏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安晚册》引首:安晚。少文反所游履,图之于室,此志也。
300多年来,围绕着《安晚册》的研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方兴未艾。国内外多名学者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对该册的艺术成就、风格等进行探索和讨论。但是,对于《安晚册》的创作地点,却始终未给出答案。
许多研究者仅凭“安晚”二字,用望文生义的揣摩与猜测,将“白眼向青天”的八大山人,说成是他祈求“安顿晚年”之作。由此,《安晚册》的性质,成为困惑“八大山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创作地点、作品的取义与立意,也成了研究界一个未曾破解的迷案。
十年探寻:只为寻找“安晚堂”遗址
八大山人在《安晚册》题识中开宗明义地说该册是“游履”之作;是应旧相识“向者”之约,前往南昌府城之“南”,周边“左右”有“水”在赣江之滨;附近有“渊注”之深水潭,所绘各页为“荆巫水一斛”;最后至游履结束“乘舟上车去”离开。
萧鸿鸣先生指出,《安晚册》叙述的地理方位,乃至“安晚”二字,在康熙十九年(1680)和同治十年(1871)《新建县志》中,不仅有记载,且完全一致:
宁和潭,在桃花乡大江之滨,熊南村构院于其上,元平原章紫薇史某匾其居曰:宁和道院。宪佥静远张公名其堂曰:安晚。
康熙《新建县志》载桃花乡宁和道院“安晚”堂
2010年4月,萧鸿鸣出版作品《八大山人在介冈》,他依据《新建县志》对“安晚”堂的记载,在《弁言》有针对性地说:
八大山人的《安晚册》作品,原本只是表明自己在新建县桃花乡一个叫做“安晚堂”地点的作品,却被后世屡屡强加认作是八大山人祈求“安度晚年”的作品。
此后十余年间,萧鸿鸣往返于北京和江西,一直在新建、南昌等地寻找这座位于赣江边上,声誉贯穿有清一代的“安晚堂”。但是,300多年行政区划的改变,新建县乐化镇桃花乡早已没有了建制,宁和道远乃至“安晚堂”最后一座看守祖坟的“庄屋”,也在20世纪60年代末被毁,因此始终没有找到。
一份族谱:确认《安晚册》创作地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12月9日,萧鸿鸣在参加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画派”课题会议期间,偶然联系到正在编修《家谱》的熊良足、熊文健,遂于会后11日至12日,前往新建区宁和庄,获读道光残本和20世纪80年代编修的《熊氏族谱》。随后,又在熊良足等熊氏族长等人的陪同下,对宁和道院及“安晚堂”遗址进行考察。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萧鸿鸣先生在熊良足老师的陪同下阅读《熊氏族谱》
萧鸿鸣惊喜地发现,在《熊氏族谱》中,不仅对县志“熊南村构院”的生平、事迹记载甚详,更是在《墓志铭》中两次提到“安晚堂”,且有时人为之作《安晚赋》。
《熊氏族谱》载“宁和道院”及“安晚堂”等诸建筑
“安晚堂”位于赣江边上的遗址,今虽已被某化工厂圈用,但周边环境一如《安晚册》所记载和描绘。据此,萧鸿鸣回京后,对《安晚册》各页、题识,以及五首题诗等进行全面、详尽的考证与阐释,写出了洋洋五万多字的《〈安晚册〉考订》,对八大山人在新建县桃花乡宁和道院“安晚堂”创作《安晚册》,得以确认。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夏至”即农历五月十六,八大山人应熊氏后裔邀约,在“安晚堂”以界檀南宋初祖“熊南村”诸多“义举”为背景,取义与立意《世说新语》故事和出典,创作了这套遐迩闻名的《安晚册》。
专家:用好八大山人名片打造新建新文化品牌
萧鸿鸣指出,《安晚册》创作地点的确认,不仅让八大山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取义与立意的创作意图、寓意清晰起来,更为消除后世研究界的许多讹误,排除了障碍。这是“八大山人研究”中一个基础性问题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
随着这项发现被证实,毫无疑问的是,八大山人作为江西的一张名片,在好山、好水、好人的南昌市新建区宁和庄的映衬下,将作为一种名扬天下的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工程的重要支撑点,为打造江西、南昌、新建的新文化品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宁和道院与“安晚堂”遗址东面环绕的赣江之水
编辑:李孟玲 审核: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