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时代塑“鸿儒”,情怀书功勋

2024-04-09 17:56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感动的故事里有精神的盛宴。4月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科学家俞鸿儒、特教老师刘玲琍、社区干部孟二梅、泳坛名将张雨霏、水稻专家杨华德、艺术家牛犇、友谊使者穆言灵、大国工匠张连钢、视障歌唱演员萧凯恩和蓝天卫士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

  毫无疑问,《感动中国》呈现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什么是感动?感动是内心的触动。这种触动源自比较,源自不同,也源自内心的一种叩问。就拿96岁高龄的江西广丰籍老科学家俞鸿儒来说,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俞老是“90后”,是空气动力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

  俞老的精神蕴藏在他的简历和事业里。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老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俞老却不顾危险。1958年8月,在俞老和其团队的努力下,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此后,激波风洞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成的事,独辟蹊径,一往无前,这是一种执着。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埃,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爱国之心。

  通过这样的感动,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人要有一种情怀。什么是情怀?情怀既如光芒万丈的太阳,又如温柔浪漫的月光,它是在漫漫求索的黑夜中向黎明挺进的火炬和希望。人要做成一件大事,离不开情怀的赋能。特别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做成一件大事,更离不开情怀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决定我们人生价值的厚度。它将成为我们被人尊重的一个重要理由。

  自创办以来,《感动中国》一路寻找动人的故事。它像精心整理的一本又一本影集,让我们每一次翻开都感觉历久弥新。那些获评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标杆,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感动之后,更要有学习的行动。

  (大江网首席评论员 文峰)

  编辑:熊细娇

  校对:徐楫越

  审核:倪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