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精神寄托——茶亭

2024-04-16 19:18 阅读
江西档案

 

在传统农业社会,茶亭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和商旅行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方便行人歇脚纳凉、打坐饮茶、行善好义,在道路左或路中修建亭子,亭子的瓮缸里盛满了清香的茶水或山泉水,无偿地供来往行人休憩畅饮。这种亭子,俗称凉亭或茶亭,又称风雨亭。茶亭大多建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崎岖难行的山路或人烟稀少的乡道中。道光年间的《宁都直隶州志》,就详细记录了州属宁都、瑞金、石城三地较著名茶亭300余处的情况。

 

 

行旅客商的栖息之所

在客家地区,茶亭文化尤其发达, 有五里一凉亭,十里一茶亭的说法,也可以说是一丛山背一丛人,条条山路有茶亭。客家有民谣:七山一水一分田, 还有一分是茶亭,可见客家茶亭之盛。随着客家人迁居海外谋生,客家茶亭和茶亭文化也随之传播至海外。

茶亭文化在客家地区如此繁盛和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密切相关。客家人经历过无数次的迁徙,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漂泊在旅途中的客家人最能了解跋涉的艰难和困苦。在迁徙的旅途中,他们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默默矗立在路边或是人迹罕至山野间的茶亭,正是这些茶亭既给他们遮风挡雨,又给他们提供了继续走下去的精神力量。谨遵古训的客家人绝对不会忘记给他们提供生命能量的茶亭。生活稳定之后,他们就纷纷修建茶亭,为商旅行人和田野劳作者遮风挡雨、休憩纳凉和提供茶水。

 

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客家茶亭文化繁盛的原因之一。客家人定居的闽粤赣等边远山区地势险恶,山高水急,人们进山一趟出山一回都不容易,碰上狂风暴雨或骄阳怒雪就难上加难。而肩挑背驮食盐、茶油、大米、布匹的往来客商和探亲访友者, 在人迹罕至的山岭上行走,如果没有歇脚和提供茶水的茶亭,其旅途艰难更难以想象,因此兼具遮风、挡雨、纳凉、歇脚和解渴多种功能的茶亭的修建无疑解了许多种田农人和行旅商人的燃眉之急。

 

客家风格的精神载体

茶亭文化在客家地区的繁盛也和客家人的精神性格有很大关系。客家人的性格乐善好施、劝善惩恶、急公好义、重义轻财、团结互助,正是这些因素成了建筑茶亭的思想动机和精神支柱,也成为客家人价值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即使是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茶亭里的诸如餐宿用具也很少发生被人破坏的现象,只要有人牵头造亭,大家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此在客家地区三里一亭、五里一亭十分普遍。在江西瑞金大柏地往杨古寨方向,以及石城县岩岭往福建宁化河龙方向还有相距不过两三米的茶亭。

 

据考证,茶亭施茶的文化来源于方婆遗风。茶亭施茶的时间一般定在农历的四月初八为第一天,因为从此天气日趋炎热;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为最后一天,因为从此天气逐渐转凉了。总计每年施茶水的日期约四个月。茶亭里面的茶一般是免费的,因此提供的也一般是粗茶。茶水主要有这么几种,一种是不放茶叶,而是放入生姜,冲上开水,一天或半天换一次茶水,因为茶水是姜汤,生姜具有杀菌和散痧的作用,所以饮用者绝不会得病。还有一种茶是放入鱼腥草煮成大桶的水供行人饮用。还有的茶亭供应的是粗老茶叶或本地村姑自采自制的茶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醇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特色。尽管是些粗茶,甚至本身就不是茶, 但是它所满足的对象都是一些村野汉子和行脚挑夫,他们喝茶不是为了品饮而是为了消暑解渴,畅快地饮上几碗茶然后在茶亭里纳凉休息片刻,听听南来北往的过往客人谈论十里八乡的故事和新闻,不仅身体上的疲惫烟消云散,或许这期间又等来了同路的伙伴,大家共同上路,聊解旅途的寂寞。

 

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客家茶亭的建筑类型有民居式、庙式、亭式、牌坊式等,总之因茶亭所处地理位置和各地文化而各有差异,如赣南地区就以牌坊式为主。茶亭主要有砖瓦和茅草两种结构样式,砖瓦结构的称作亭,茅草结构的称作寮,一般通称茶亭。客家茶亭的建筑结构一般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一些宗族势力比较大或财力比较雄厚的人家投资修建的茶亭也是比较奢华的。

客家人笃信风水,茶亭的修建选址也概莫能外。旧时建筑茶亭,修建之前, 投资者先请风水先生勘舆地势,察看来龙去脉,风势水向,一般选在风煞大的地方,认为这样可以保佑投资建亭者发达。在结构上,茶亭必须是两扇门直通,风可以穿堂而过,或者是四面通风。梁的摆放也有讲究,茶亭里只能有一根横梁,其余的搭在梁上的梁,必须蔸在里,尾朝外,以表示投资兴建者蒸蒸日上,名声越传越远。建筑开始后匠人进入茶亭建设工地的时候要先走几步,再一步步退上建筑工地。茶亭建筑结束的时候,风水先生、泥工、木匠等需要祝赞,即手举雄鸡,以民歌的形式大声称赞茶亭的发起人和参与人长命富贵、金玉满堂、根基稳固之类。建筑完工后风水先生和匠人使用过的工具也必须丢弃而不能继续使用。

 

丰富多彩的楹联文化

客家茶亭的楹联文化丰富多彩,或工或拙,或刻意为之或浑然天成,不一而足,但基本上所有的楹联都反映了客家人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客家人的精神特质,或者是阐明茶亭的特点,描写茶亭周围的景物,欢迎行人到亭休息等。如广东秀水石眼桥路边茶亭的对联为: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叶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粤东北梅村茶亭的对联为: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在茶亭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聊将往事谈谈。江西赣南一个茶亭联:遮日避雨,凉亭胜似高楼大厦;沁脾醉腑,清茶犹如玉液琼浆。也有的茶亭题写教人立身处世的警世名言,如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劝人弃恶行善,很有说服力。

茶亭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名士梅州人宋湘在赶考途中题于粤赣交界处梅岭驿站旁凉亭上的一副长联,上联劝人抛弃功业,下联劝人淡泊名利,飘逸疏淡, 读之如沐清风,联曰: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 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放春秋佳日过;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扰扰,驿路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汝解下几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姑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诙谐有趣的题壁文化

题壁文化不同于楹联文化的地方在于楹联文化一般比较工整,讲求对仗,题于门上或柱子上;而题壁文化不要求像楹联文化那样对仗工整,而且作者不分地方可以随便乱题,乱涂乱画,包括一些打油诗、小笑话、警世良言等写在茶亭上。因为大多数题写在墙壁上,因此称为题壁文化。

茶亭的墙壁是人们发表诗歌的免费园地,如某茶亭上曾有这样一首打油诗:西中读书三年,今日回家种田,早知今日如此,何必当初花钱。表现了一个考场失意后的学生对现实的感慨和无奈,也表露出其读书无用论观点的狭隘。茶亭的墙壁还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媒介,如某某兄台,我已于某日挑茶油百斤过此,前往梅县,住悦来客栈,望来客栈寻我。还有的老百姓为夜啼的孩子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这样的留言几乎每个茶亭都有。题壁文化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都会在墙壁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编辑:汤吉宁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