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何处来
“我叫魏若来,江西人。”3月下旬,当《追风者》甫一亮相,谁也未曾料到,这部电视剧会一路“高开暴走”——从开播到收官,《追风者》央视实时收视指标峰值突破2.66%,网络端则是爱奇艺2024年首部热度破万的剧集,也是该平台有史以来唯一的热度破万的年代剧。
究竟是什么魅力,让这部电视剧“一统”遥控器,引发了万千观众“追风”?
20世纪30年代,波谲云诡的十里洋场,风起云涌的中央苏区……《追风者》结合真实历史,用金融这一新颖的视角,小人物传记这一特别的打开方式,生动展现了我党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顽强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书写了有志青年踏浪扬帆的革命历程。
关税权之争、假币案、“一·二八淞沪抗战”、建设库券,全剧前半段剧情以四个重大事件为主线,层层推进。许多人也第一次注意到,革命的经费从哪里来,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民生,我们到底是从何等艰难的境地一路披荆斩棘而来?
严格来说,《追风者》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谍战剧,更多聚焦的是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从烟火气中淬炼个体成长的心灵轨迹,从少不更事、初出茅庐,到最后热血追风、师徒同义,时代的洪流变迁与小人物的悲欢命运紧密绑定。
传统的年代剧,主角大多在历史上有名有姓,观众更多是作为“局外者”旁观他们的故事。《追风者》在人物塑造上,开辟了“普通人”这条新赛道,营造了强烈的代入感。
主人公是一名民国时期的“沪漂”青年,租住在低矮的阁楼,有一帮热心的邻居,每天倒两次电车去上班,唯一一身比较体面的衣服穿了洗、洗了穿,遭遇了职场霸凌会适时反击,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处尘埃却努力寻找阳光。
在剧中呈现的日常生活有自来水,有牙粉,老百姓爱炒股,娱乐圈跟现在大差不差,报纸上登着各类行情,汽车保有量已经不少——这是一台系统化运行的国家机器,却又被蛀虫蛀空而内忧外患。
人物塑造的真实感,牵动着观众的喜怒哀乐,迫切地想知道主人公如何追风破局。
一部优质的作品,必定会传递正向的人生价值观,给予人们精神力量。曾经有一些爆款剧作,观众津津乐道的反倒是反派角色,而《追风者》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正确的历史观。魏若来、沈近真、牛春苗,都是活生生的、富有魅力的。他们与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一样,平凡又伟大,是最该被铭记的人。
能讲清楚信仰内化过程,才是一部好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复盘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从“一切都挺好”,到发现“好像有些东西不对劲”,再到痛苦“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我该怎么办”,最后才到“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随着魏若来这个时代微粒,体验到那个时代的微观生存现状、年轻一代的艰难迷茫以及如何被时代洪流推着抉择形成自己的信仰,更能让当代青年共情和触动。一句话,就是代入了!
尤为重要的,作为群像戏,《追风者》没有开启“上帝视角”,主角没有“金手指”,所有的反派角色智商在线,甚至“命硬得像打不死的小强”,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立体且有记忆点。在激烈的矛盾交锋中,更显英雄本色。
“我用18天,见证了一个人的6年”,有观众说,看完《追风者》,再去翻看历史书。书上那些文字,多年后在《追风者》里正中眉心。
翻开课本,“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的文字映入眼帘。看完这部剧,才真正明白,书中短短几行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就如剧中七宝街的周姨、阿文。
《追风者》潜移默化,让观众甘心去追寻,也成为“追风者”。从此历史书不再是平面,而是有画面,有血有泪有风。
“看完《追风者》,我的抖音变得‘又红又专’。”在《追风者》的带动下,大家都“红气”满满、朝气蓬勃。“网言网语”的背后,不是玩梗,而是观众的投入与共情。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追风者》做到了。
好作品的长尾效应,远不止数据。
《追风者》的出圈,让更多人发现了低调的宝藏省份江西,也让更多人爱上了这片红色土地。
“《追风者》江西宣传片”“《追风者》去江西取景了吗”“我是江西吉安人”“用《追风者》的方式打开江西”,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跟随剧中的镜头和台词,大量的江西元素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自然风光、饮食习惯、方言俚语……丰富了剧情,也加深了观众对江西的印象。台词“我是江西吉安人”“井冈山,我这辈子最想去的地方”……直接把吉安送上热搜。此外,“这江西就是山多”“庐山、三清山,还有龙虎山”,堪比“江西绿”的“软广”。又如剧中提到,世界钨砂储备的三分之二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二的储备在赣南。还有那鲜辣带劲的江西菜,忠诚、勇敢、智慧的江西老表等频频出镜,让这部剧散发出浓浓的“江西味”。
剧尾的一首改编自江西民歌的《十送红军》,更是感动了万千观众。“看了《追风者》,才重新认识江西的伟大。在那个年代,江西的贡献不应被遗忘。”
有网友说,看了《追风者》,一冲动就来到了魏若来的家乡,看看红军走过的路,感受一下革命圣地的庄严和伟大。还有观众跟随《追风者》,从江苏常州第一次来到热情的红色江西打卡,第一站就选择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深圳龙高学子千人研学团奔赴井冈山,赓续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信仰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
剧中大结局,魏若来说:“我坚信,迟早有一天,我们还会昂首挺胸回到家乡。”
“狗牯仔,家乡的花开了!”90年后,亲昵的呼唤从吉安发出,仿若历史的回响。
最是一年春好处,井冈山上杜鹃红。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正在春天里绚烂绽放,像烈焰卷过旷野的风,像那个时代血与火锤炼的伟大,像人们深深地缅怀与铭记。
□ 刘佳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