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诗九首,致敬劳动者!
在这世上
最美好的东西皆由人的双手创造
劳动是大地上最动魄、
感人的事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古代的诗人们
也并非“十指不沾阳春水”
他们也很关注现实
深入百姓的劳动生活
五一劳动节
劳动诗九首,致敬劳动者!
诗经·颂·噫嘻
【先秦】佚名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噫嘻》一诗,既由其具体地反映周初的农业生产和典礼实况,从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以其突出的“错综扇面对”的修辞结构技巧,而具有较重要的文学价值。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当诗人王建来到田园山村时,看到农忙时节的农村生活,记下了这闲雅的一幕。想象一下,庭院中的栀子花静静开放,很是闲雅,可无人欣赏,却又显得有些孤独。劳动就是这样,选择播种,就要放弃花开,当收获时节来临,就会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
插秧歌
【五代】契此
手捏青苗种福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
后退原来是向前。
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语短情长、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
夏日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赞颂了劳动者的勤劳,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逸趣横生。
编辑:吴梦婷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