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豆腐带一方百姓增收
刚出锅的懒豆腐晾在竹竿上。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摄
荞麦粉、米粉混合煎制的小吃是啥滋味?在万年县湖云乡,这种名为懒豆腐的小吃,是乡愁味道。在懒豆腐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黄鹏精心“烹饪”下,懒豆腐及其延伸产业,正在助力湖云乡农民增收致富。
5月5日,天刚亮,湖云懒豆腐加工基地的黄仁信、夏晓爱夫妇便忙开了。黄仁信将磨好的粉浆搅拌均匀后,夏晓爱把粉浆一勺勺放在已经加热的平底锅上,用蚌壳均匀摊铺、翻面,几分钟后,一张懒豆腐就做好了。
“60%的荞麦粉和40%的米粉,不稀不浓。”夏晓爱介绍,懒豆腐制作看似简单,要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煎制成型环节,对火候掌握、厚薄程度、时间把控等等,考验制作者的手艺。
“刚出锅的懒豆腐可以蘸红糖或裹咸菜吃,也可蘸辣椒酱。”黄仁信说,晾干后的懒豆腐切丝储存,煮着吃。
湖云懒豆腐以荞麦和大米为原料,经磨浆、煎制、切丝、晒干等工序精制而成,经历了数百年传承和沉淀,已传播至万年县多个乡镇,也成为鄱阳县饶埠镇、乐丰镇及余干县古埠镇等地风味独特的小吃。在2018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赣菜美食节暨第二届饶帮菜美食文化节上,湖云懒豆腐获评“中国名小吃”;2020年,湖云懒豆腐制作工艺被列入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今年40岁的黄鹏是湖云懒豆腐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这名小伙博士毕业后,2020年返乡创业,注册江西省稻荞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万年县稻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示范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开发懒豆腐及延伸产业。
而今,黄鹏将湖云懒豆腐系列农产品包装成礼盒,销往南昌、上海、杭州等地,已形成年产150吨的生产规模,实现年均销售收入4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的收入。
批量生产懒豆腐需要大量的荞麦和大米等原料,万年盛产高品质大米,荞麦因产量低、价格不高,当地农民很少种植。为了引导农民在冬闲田多种荞麦,黄鹏可没少花功夫。
“那时,我天天上农户家游说,甚至帮种植户免费耕地,花了不少精力,总算换来了他们种荞麦的热情。”黄鹏说,2020年,在湖云乡的支持下,合作社自筹120万元,再加上乡产业扶贫资金120万元,打造了懒豆腐加工产业基地,发展荞麦种植面积5000亩,全部实行订单收购。
黄鹏算了一笔账,利用冬闲田种植荞麦,每亩可收100公斤,企业给出的收购保护价为每公斤8元,除去开支,种植户每亩可获利500元。
黄鹏还利用懒豆腐加工生产基地延伸发展休闲农业和研学基地,仅研学项目每年就接待学生1.2万人,使得昔日业态单一的懒豆腐,走上了农文旅产业融合之路。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