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高额彩礼”需打好“组合拳”
近年来,高价彩礼问题频频引发关注。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包含彩礼在内的婚姻综合成本上涨,有男方为结婚花百万。彩礼在内的婚俗成本飙升,不但违背了礼俗本义,物化了人格与爱情,而且加剧了婚姻焦虑,引发“恐婚”“不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5月11日央视网)
娶亲纳征,本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结婚习俗。然而,当美好的“爱情”邂逅“高额彩礼”,上演了无数“望婚兴叹”的“婚恋情景剧”,更有甚者,将彩礼视为衡量爱情和婚姻的“筹码”,甚至形成明码标价的地域“行情”,扭曲的“彩礼观”成为不少家庭难以承受的“痛”。
彩礼既是确定婚姻关系,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然而,“高额彩礼”却将这种“情感表达”演变成了“物质交换”,甚至是“谋财手段”,让彩礼走了形、变了味,给年轻人造成经济压力,甚至滋生违法犯罪,不仅引发了矛盾与冲突,更有损乡风民风,成为了新人幸福生活的“拦路虎”。
高额彩礼背后,既有“彩礼越多面子越大”的攀比心理作祟,又有“嫁得越好彩礼越多”的面子观在折腾。“彩礼钱”沦为了“彩礼债”,不仅带偏了社会风气,更影响农村和谐稳定。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迫在眉睫。
此前,为遏制“高额彩礼”,不少地方尝试给彩礼设置“红线”。从山东省提倡彩礼不超过6万,到山东巨野县出台文件移风易俗,充分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示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释放了抵制高额彩礼的强烈信号,引领婚嫁新风尚。
治顽疾尚需下猛药。遏制“高额彩礼”陋习,还需打好“组合拳”。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高额彩礼等陋习戴上“紧箍咒”。其次,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婚姻观念和文化素质,从观念上破除“高额彩礼”的滋生土壤,让婚姻回归本质。再次,加大推进婚俗改革的步伐,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从村规民约等角度入手遏制高额彩礼、反对大操大办。最后,唯有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培育健康向上婚俗文化,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王鸣镝)
编辑:徐楫越
校对:熊细娇
审核: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