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畸形的“饭圈文化”需用重拳

2024-05-16 17:33 阅读
大江网

  记者从5月15日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获悉,全国体育系统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国家体育总局表示,要把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的意识和要求,融入运动员选拔、培养、输送、安置的全过程,融入体育赛事活动组织、服务、监管的全过程,并在思想教育、宣传引导、风险防控等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有效举措,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配合、全系统聚焦发力的共治格局。(据5月16日《光明日报》)

  “饭圈文化”一词源于娱乐圈,指公众人物的粉丝群体过于狂热的支持行为。但在畸形的“饭圈文化”中,粉丝常常一言不合就在网上互撕谩骂、造谣攻击,挑战公序良俗和法律底线,人为制造群体撕裂。而今畸形的“饭圈文化”已经入侵了体育界。

  从跳水名将全红婵的家庭地址遭泄露、被直播,到游泳运动员汪顺在机场被粉丝强行戴帽子;从羽毛球运动员陈雨菲的生活信息和航班行程被发到网上,到国乒选手王曼昱因和队友孙颖莎比赛时的一个争议球被骂上热搜,畸形的“饭圈文化”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这样畸形的“饭圈文化”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势必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在积极备战巴黎奥运会之际,国家体育总局发出“禁令”,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喜爱体育明星、关注体育明星是正常的心理活动,是情绪价值的载体。通过心仪的体育明星,继而关注体育项目,对于普及体育知识、传递体育精神等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当热爱异化为“痴狂”,乃至掺杂过多的功利性因素,那么就稀释了运动员奋斗的意义,进而影响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杜绝体育圈“饭圈化”不仅要依靠运动员“清醒自觉”的个人抗争,更需对畸形的“饭圈文化”进行重拳出击,铲除滋生此类文化的土壤。

  “饭圈”陋习背后,是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以“代拍”运动员、卖“周边”产品等形式牟利,更有一些网站平台、社交媒体持续推波助澜,吃尽流量红利,因此网信部门需要提升甄别能力。要对利用“饭圈”从事营利活动进行“围剿”,对在网上挑起情绪对立、撕咬谩骂的账号进行封杀。公安机关对于肆意跟拍、骚扰、曝光运动员隐私等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更需要及时亮剑,以呵护运动员的权益。不得不说的是,受到“饭圈文化”的影响,个别体育运动员为了“出圈”,不惜丢弃体育运动的伦理和精神,没有将心思和精力用在努力训练上,对此,相关部门更需要强化教育和引导,对其行为进行纠偏矫正。

  体育运动员和娱乐明星属性不同。如果粉丝们对他们的喜爱缺乏理性,甚至个别粉丝为流量变现而肆意干扰运动员的正常生活、训练与工作,则是对运动员的一种伤害。崇拜体育明星需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要让“体育归体育”“饭圈归饭圈”,这样才能营造“相看两不厌”的美好。

  (樊树林)

  编辑:徐楫越

  校对:熊细娇

  审核:文峰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