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个好地方丨白鹭洲书院:弦歌不绝

“在众星璀璨的古代书院中,白鹭洲书院闪耀着怎样独特的光辉?”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书院是极其醒目的地标。作为江西三大书院的白鹭洲书院,宛若一颗晶莹的绿翡翠,镶嵌在庐陵文化的卷轴上。
白鹭洲书院作为跨越800年还“活着”的古老书院,何以至今“弦歌不绝,学脉延绵”?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航拍白鹭洲书院。
01
璀璨 八百年历史流变
“春水引行舟,桃花夹岸流。沙明群鹭白,雨过万峰幽。”
明代吉水名士邹元标笔下的白鹭洲,如今是吉安城东赣江之中的一片梭形绿洲,立于浩渺烟波之上。
近日,记者一行随白鹭洲博物馆馆长赖大明,沿着古色古香的书院廊桥,穿过细雨微润的树林,便来到了白鹭洲书院。
曾有评价称:“书院属江西,义取诸物,最称名者三:一鹿洞,一鹅湖,一鹭洲。”
在众星璀璨的古代书院中,白鹭洲书院闪耀着怎样独特的光辉?记者带着探究的目光走进书院,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真切的历史“现场”。
这里有道德的潜心修养。淳祐元年(1241),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定“不独以文章取科名而已,愿以行己有耻为第一义”为办学宗旨,强调要传播理学、立身名节。书院中设有六君子祠,兴建理学、忠节、名臣等牌坊,供奉庐陵“五忠一节”,甚至后来将范围扩展到名宦乡贤、各县的忠臣义士,鼓励学子见贤思齐。
这里有对节义的矢志追求。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一举成名。当年,同榜的吉州进士达39名,占全国录取进士的九分之一,震动朝野,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
南宋末年,兵败被俘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惊世绝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不为人知的是,当年追随文天祥勤王的白鹭洲书院学子,除刘辰翁、邓光荐外,还有为掩护文天祥避难而自称文天祥、结果被元兵烹死的刘子俊,在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生祭文丞相文》、劝其速死以全大节的王炎午,冒着杀头之祸将文天祥骨骸运回吉州安葬的张千载等,无一未濡染过书院的“正气”之风。
这里有对学养的无限崇敬。明万历年间,知府汪可受重修书院,后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重要场所。黄宗羲《明儒学案》中记录,江右王门学者为数最多,达33人,其中吉州占22人。因而,梨洲先生感叹:“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嘉靖三十六年(1557),白鹭洲书院举办大型会讲,邀请“江右王门左派”核心人物邹守益主讲。这次会讲创下了当时会讲参与人数之最,省内近千名学子“皆知有会,莫不敬业而安之”。
在这样的榜样引领之下,吉州多所书院相继建立并繁荣起来,一个俊采星驰的江西喷薄而出,胡铨、文天祥等大儒大家灿若星辰,江西的精神高度和人文厚度也由此奠定。
白鹭洲中学学生集体诵读《正气歌》。邓晨欣 / 摄
02
守护 莫谓狂澜无砥柱
人们未必知道,这座依然屹立于江心洲上的书院,虽有“青毡晨夕数,书声弦诵闻”的兴盛,也曾险成“鱼龙之宫,与波俱逝”的衰败。它背后经历了20多次锲而不舍地修复、改建和重建。
行至白鹭洲尾风月楼下,一块刻着“古吉台”的祈阳石碑十分醒目。“这是馆内最重要的文物,见证了书院一次重要的修复历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32岁的汪可受任吉安知府,为彻底解决水患,在洲上筑高台,在高台之上建书院。同时又请名师、定院规、增学田,书院重回‘弦诵钟楼相闻’的盛况。”赖馆长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白鹭洲虽是官办书院,但从元代后期开始,书院的重建和维修,基本靠民间捐输完成。
据《白鹭洲书院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庐陵县富商胡日升,捐献三万金独资重建……从显官名宦儒士到平民百姓,捐资办学、崇文兴教的佳话在庐陵大地传颂不衰。
2013年,白鹭洲书院古建筑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吉安市委、市政府投入2亿元,启动书院整体改造工程,分洲北的古书院文化区、洲中的现代中学教学区和洲南的森林生态保护区3个功能区,力求打造一座集办学、游览、休闲、文化、生态为一体的文化“绿舟”。
2018年底,白鹭洲书院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高大雄伟的棂星门前,“理学”“忠节”4个大字赫然醒目,指引着求学问道者修身立德;云章阁内,莘莘学子穿越时空,伴着赫赫先贤,耕云种月、求学修身;白鹭洲中学“崇尚气节、建功立业”的校训,时时警醒着后代学子向先贤看齐。
其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改造项目是书院廊桥,它将白鹭洲书院与市民居住区连接起来,方便来此观景休闲的人们细细观赏书院建筑、山水风光,接受文化熏陶。这俨然成为一条沟通古书院文明与现代都市生活的无形纽带。
凭栏眺望江面,让人不禁思考:一代又一代吉安人屡次修建白鹭洲书院的文化自觉从何而来?
只因它是一座文化丰碑,一杆领航的旗幡,是庐陵人心目中的精神高地。“莫谓狂澜无砥柱”,这砥柱是庐陵人对先贤的崇敬,对教育的重视,是历任官员士绅散尽家财也要重修书院的决心和行动。
孩子们在白鹭洲书院诵读经典著作。
03
传承 赓续文脉书院兴
如何将早已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古法技艺和历史文化赋予新的展示场景和文化意义,让书院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吉安作出了有益探索。
“大家拿起手上的滚轮,从墨盘上蘸墨水,均匀地滚在平铺好的宣纸上,然后揭下来,一定要轻轻地……”在宁静古朴的吉安市博物馆内,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学习雕版印刷的拓印技艺。
刻书藏书,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功能。这堂别开生面的体验课,是白鹭洲中学和吉安市博物馆开展“校馆合作”的固定课程,入选了“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
“学生们不仅在课上全神贯注地学习,课后还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生怕拿不到这些限量版的文创书签。回家还能把拓印的内容背给家长听呢。”谈及课程效果,白鹭洲书院博物馆原馆长、吉安市博物馆馆长刘黎霞十分自豪。
除了开展雕版印刷特色研学、“小小讲解员”活动,吉安市博物馆还承接大学生暑期研学及社会实践。每逢重大传统节日,还会举办经典诵读晚会、当代名人书画展,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书院诗词之美、画作之美。
如果说常态化开展特色活动,给市民日常生活赋予传统文化气息,那么在学校开设精品课程,则是将庐陵文化渗透进教书育人的格局化建构。
一踏进白鹭洲中学,“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吟诵声就传入耳畔,这首文天祥的《正气歌》,已经成为白鹭洲中学经典课和新生固定的“开学第一课”。
放眼望去,文山院、守道楼、中斋院等以书院先贤命名的教学楼引人注目。走进课堂,发现高三学生还定期接受“修身”“气节”“明理”“立志”文化教育。平日里,学生经常前往书院景贤祠祭拜。每逢清明,书院内的庐陵先贤雕像下摆满了鲜花。
“凭借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我们举办‘书院文化之旅’等主题活动,开设特色校本课程,还和相关单位共同编辑出版了《品读庐陵》等校园读物,把写吉安的人、物、景和吉安人写的诗文等做了集纳,年发行量近百万册。目前修订出版了第5版,未来还要做得更精细、更系统。”白鹭洲中学党委书记邹正大对“如何将书院文化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深层次地思考,更有具体的目标和行动。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吸引前来参观、游玩的人们乐于接受文化熏陶;一堂堂特色课程的设立,让沉寂在古书里的文字生动而鲜活地融入生活。但文化传承要形成更广阔的格局,为此,吉安市打造白鹭洲书院讲坛这样一个平台来研究、传播庐陵文化。
2023年2月25日,吉安举行白鹭洲书院讲坛启动仪式,并举行以“一代文宗欧阳修”为题的首场专家讲坛。活动反响强烈,报名信息发布后,半小时内人数就满额。
“我带着井冈山大学70多名学生来听讲座,名家讲述先贤事迹深入浅出,让我们对庐陵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谈起感受,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龚奎林难掩激动。白鹭洲书院讲坛已举办了15期,庐陵讲学之风再度复兴,本土文化特色品牌越擦越亮。
“鹭洲为一郡锁钥,赖有书院镇之。”
书院这把锁钥,不仅打开了一郡、一州的历史之门,也打开了庐陵文化兴盛的密码。这只矫健、轻盈的“白鹭”,正飞翔在新时代的万里长空之中。
编辑:吴梦婷 审核:周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