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喜剧》剧作技巧分析
提到二战后的欧美戏剧,彼得谢弗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创作的戏剧作品思想立意深刻、戏剧情境巧妙、戏剧冲突激烈,有着极强的戏剧性。此外,在他的剧作中还十分善于运用视听要素,借由舞台时空的假定性,突破舞台时间与舞台空间的限制,能够将其想要表达的内容自由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以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彼得谢弗又是一位十分难以定义的剧作家,一方面,作为严肃剧作家,他的作品包揽诸如托尼奖在内的一系列欧美戏剧大奖;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被不断搬上舞台,在美国百老汇和英国国家剧院一次次创造着票房神话,引发观众的强烈反响。这种雅俗共赏、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特点在二十世纪的欧美剧坛可谓是独树一帜。
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彼得谢弗持批判态度,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当时欧美剧坛的创作主流受到贝克特的影响,正在探索走向现代派戏剧的道路,作品对于传统戏剧的反叛性普遍较强,而彼得谢弗却坚持走传统戏剧路线。
二是在彼得谢弗的创作中,剧作家的创作并非孤立的,而是时常伴随着与导演、演员的合作,例如他与著名导演彼得霍尔合作多年,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莎剧演员”的导演约翰·吉尔古德合作《五指练习曲》,并且在其本人的自述中也提到过舞台排演对于自己剧作的影响,这也使得部分学者称其为“狡诈的二手汽车贩子”。
纵然戏剧学界对于彼得谢弗的评价不尽统一,但不可否认其对于世界戏剧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尤其是许多剧作技巧还对后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我将结合其被誉为“二战后英国最杰出的闹剧”《黑暗中的喜剧》一剧,分析彼得谢弗的剧作技巧。
一、设计一个巧妙的开场
《黑暗中的喜剧》的成功与其优秀的开场是密不可分的,在保险丝烧掉之前,彼得谢弗仅用了寥寥数页就将戏剧情境、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性格交代得一清二楚。
彼得谢弗选择了调换家具这一事件作为整部戏的开场,向观众交代了人物关系及戏剧情境。贫困的雕刻家布林斯利和上校之女凯洛是情侣关系,但二人感情并不坚固,今晚凯洛之父上校将陪同百万富翁班伯格先生来到布林斯利家中观赏他的作品,如果有幸被其看中,布林斯利将一举翻身。为了看起来不至于太过寒酸,在凯洛的提议下,二人偷偷将布林斯利的家具与古董商邻居哈罗德的名贵家具调换,等应付完今晚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换回去。在这一过程中,彼得谢弗除了交代戏剧情境和人物关系外,还着重刻画了布林斯利和凯洛间的关系以及克莉埃的人物性格。
布林斯利和凯洛看似恩爱,但实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并且二人之间在审美、价值观方面都有着潜在的差异,尤其是换家具这件事是凯洛主动提出来的,她也成为“道德瑕疵”的主要承担者;布里斯利虽然执行,但对此并不认同,这也为二人后来的关系破裂、布林斯利与克莉埃重归于好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彼得谢弗在二人的对话中提到了克莉埃这一人物,并借着布林斯利之口刻画了其机智、古灵精怪、“像剃刀一样刮得你舒舒服服”的鲜明性格。虽然在整部戏中凯洛率先登场且有着不轻的戏份,但从矛盾冲突的角度不难分析出克莉埃才是主要角色。此处,彼得谢弗有意使克莉埃延后登场,并借他人之口对其不断进行侧面的性格描写,给人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之感,既设置了悬念,又为后文的矛盾冲突做了铺垫。
二、运用视听要素构建戏剧情境
正如本剧名《黑暗中的喜剧》,在剧中,由于布里斯利家中保险丝的断裂导致整个房子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而全剧戏剧性和所有的误会冲突也都离不开黑暗。首先,在第一次停电时,彼得谢弗采用了视听两方面的处理,通过电光来闪耀舞台,利用舞台假定性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全光,即为黑暗中的状态;在听觉方面,通过播放《苏泽进行曲》,从一开始的很响到骤然停止,令观众产生停电的认知,继而进一步接受戏剧情境的变化。
随着情节的发展,彼得谢弗先后设置了四件能够带来光亮的道具,分别是麦尔凯特上校的打火机、哈罗德的火柴、舒潘采的手电筒和哈罗德从自己房间找到的细蜡烛。这四件道具的设计都十分巧妙,每次出现都结合了视听要素,展现了场景的某些细部,为布林斯利制造了或大或小的各种麻烦,既强化了戏剧性又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此外,黑暗除了为布林斯利提供了短暂的遮掩之机,也成为女主人公克莉埃的表演舞台。在黑暗之中,克莉埃充分发挥着她的聪明才智,不仅第一时间厘清了当前的局面,还机敏地假扮彭妮特太太,不着痕迹地揭露其与布林斯利的过去,以“猜手游戏”作弄了在场的所有人,揭露了他们彼此间伪善的面孔。
彼得谢弗通过对于视听元素的巧妙运用,利用黑暗与光明之间的交错编织戏剧情境,并最终达到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矛盾冲突发展并最终使得人物关系彻底产生变化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非常巧妙。
三、灵活把握戏剧节奏
除了上述内容外,《黑暗中的喜剧》为人所称道的还有彼得谢弗在剧作中对于戏剧节奏的高超把握,彼得谢弗的剧作往往详略得当、有张有弛,如同乐曲一般严谨而令人享受,我想这应与其在音乐领域的造诣密不可分。
在《黑暗中的喜剧》中,彼得谢弗多次使用“延宕”这一剧作技巧,通过新的上场人物或事件的引入,使得矛盾冲突不会被过早地推向顶点。这一技巧的使用既在延宕前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氛围,牵动着观众的神经,又在延宕后缓和了戏剧节奏,不至于让节奏始终处于激烈,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这一技巧在弗妮瓦尔小姐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得最为直观,首先这一人物游离于核心矛盾冲突之外,她存在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调节整部戏的节奏。从其出场开始,弗妮瓦尔小姐作为熟悉布林斯利与哈罗德的知情者,最先意识到“调换家具”这一事实,所有真相本可以在此刻借其之口暴露无遗,但在凯洛的哀求下弗妮瓦尔小姐决定为二人隐瞒;在哈罗德归来,布林斯利借着黑暗手忙脚乱地调换家具时,又是弗妮瓦尔小姐对其父亲的追忆吸引走了众人的注意力;在临近戏剧高潮时,当克莉埃向凯洛与麦尔凯特上校揭露自己与布林斯利的过去,戏剧冲突即将被推上顶点时,又是醉酒的弗妮瓦尔小姐出现,以一大堆喝醉后无逻辑的胡言乱语缓和了戏剧节奏,推动矛盾冲突在短暂的延宕后向着更高的方向冲刺。
四、柔化处理二元对立体系的人物
彼得谢弗的创作借鉴了许多情节剧的创作方法,其中就包括创作基于二元对立体系的人物。在情节剧盛行的十九世纪,欧美剧坛仍在流行着以二元对立的评价体系来塑造人物形象,即将人物分为“好人”和“坏人”两个思想阵营,“好人”往往贫穷、品德高尚,但由于经济水平认知受限;“坏人”往往更加富有、具有某些道德上的瑕疵,还常常比穷人更有“见识”,而其情节往往以小人物最终惩恶扬善为主,这与当时的受众需求密不可分。
而彼得谢弗在借鉴二元对立体系时,对其进行了基于时代特征、观众需求和自我认知的柔化处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摒弃了二元对立体系中的黑白分明,在人物性格上开始出现“灰色地带”。例如在《黑暗中的喜剧》中,男主人公布林斯利是一位贫穷的雕塑家,彼得谢弗并没有让其如传统二元对立体系人物那样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横溢的才华,反而把布林斯利塑造成了一个有些懦弱、不太有主见、身陷情感旋涡中的人物。这一处理让布里斯利更趋近于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拉近了他与观众间的距离,也为整部剧增加了喜剧性。
另一方面,彼得谢弗在借鉴二元对立体系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在他的戏中,评判二元两极的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善恶,而是是否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在《黑暗中的喜剧》中,克莉埃和凯洛这两位女性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克莉埃机智活泼、古灵精怪,充满着生命力,她对布林斯利的爱真诚、无条件且富于激情;而凯洛作为上校之女,虽然单纯天真但稍显愚钝、有些虚荣,对于布林斯利的爱也出于部分条件,更看重布林斯利未来的附加价值,如金钱、名誉等。
彼得谢弗柔化改良过的二元对立体系,使得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他笔下的人物也让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观众耳目一新。
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盛名的欧美戏剧家之一,彼得谢弗的一系列叙事策略与创作技巧都在世界戏剧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侯沛赓 山东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范浩.论彼得·谢弗的戏剧文本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13,34(04):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