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解决小儿积食
小儿积食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因为小儿乳食过量,导致脾胃受损,大量乳食停滞于中焦,进而导致胃肠疾患。积食一症,常发生在婴幼儿阶段,其症状为腹部胀满、肚腹胀热或是大便干燥,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甚至会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发生小儿积食时该如何处理?
要避免小儿生病,应避免让孩子食用过量食物,否则不仅会影响健康,还容易引起积食,最终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一定伤害。
一、小儿积食的常见症状
(一)口臭、舌苔较臭
如果宝宝出现积食,胃里无法消化的食物就会大量滞留在肠道内,与细菌进行发酵,出现类似口臭的味道,而且会出现舌苔变厚、鼻梁发青的症状。儿童积食后还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如手脚心发热、体温增高、咳嗽、痰多等。
(二)肚子胀气、频繁放臭屁
宝宝出现积食后,经常会打嗝、放屁,尤其是在饭后更加严重。部分患儿还会感到肚子疼,胃口变差,容易挑食。
(三)双手发热、脚出汗
宝宝平时不会出汗,如果宝宝手心和脚心突然出汗和发热,可能是积食化热所致。
(四)便秘、腹泻
儿童吃得太多或者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都可能导致没有被消化的东西停留在肠胃里,对肠胃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宝宝的排便次数会有一定的规律,如果突然增加或减少,并出现排便困难、拉肚子、便便恶臭等症状,可能是因为宝宝出现了积食。孩子长期有积食,营养物质得不到正确的消化和吸收,就会导致身体发育不良、脸色发黄、体重超标等症状。
(五)情绪急躁,睡眠较差
患儿可能在睡觉时不老实,在床上翻来覆去,并表现为踢被子、磨牙、说梦话等。小儿积食的症状还包括烦躁、喜欢哭泣、无法集中精神等。
二、中医护理解决宝宝积食
(一)调整饮食结构,清淡饮食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庭的饮食中包含许多肉类,父母可能担心孩子没有吃饱,让孩子吃更多食物或睡前喝牛奶,但孩子吃完饭后,可能因活动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出现积食。因此,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尤其是晚饭时,应做到清淡饮食,并以七成饱为宜;两餐之间可适当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以促进胃肠蠕动,进而有利于增加排泄。控制零食食用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二)食疗法
糖炒山楂。取适量的红糖,若身体有热,可用白糖或冰糖代替,放入锅中慢火翻炒,然后放入无核的山楂,继续翻炒5~6分钟,至有酸甜味道。每餐后食用少量,或者冲水饮用。
三仙清热饮。分别选取6克焦麦芽、焦神曲以及焦山楂,再加上2克炒栀子,放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煎煮,然后再转小火,煮半小时,取适量饮用,连续2~3天,对于食积内热的患儿效果极佳。
四神汤。分别选取6克莲子、茯苓、山药及芡实,放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煎煮,然后再转为小火,煮半小时,一周喝2~3次即可,可用于脾虚易积食者。另外,对于脾虚大便干,或是羊屎便者,可用白萝卜切片煮水或去除莲子和茯苓,改用3克南杏仁及6克白豆,制作方法同上。
(三)小儿推拿
清脾经。顺着拇指末节桡侧面,自指尖向指跟方向直推螺纹面,操作300次。
点揉板门穴。用拇指指端揉按手掌面大鱼际部,操作300次。
清大肠。从手掌的虎口沿着靠近拇指方向推向食指指尖,操作300次。
分推腹阴阳。在肚子顶端沿着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50~100次。
揉中脘。取剑突位置与肚脐连线的中间,按照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根轻轻按揉,每次按揉100~200次,直至局部有发热感,能够起到温胃驱寒的功效。
摩腹。围绕肚脐,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00~200次,能够起到健脾助运的功效。
捏脊。让患儿采取俯卧位,用两个大拇指、中指和食指,轻轻将脊柱两侧皮肤捏起,拇指保持在后,食指和中指在前,食指和中指慢慢向后移动,拇指慢慢向前移动,由长强穴捏至大椎穴,连续5~8次即可。
(四)适量运动,促进消化
宅在家中,可以进行适当进行室内运动,在促进消化的同时增强自身抵抗力。
吴飞燕 梧州市中医医院